央广网

支持“四新经济”企业A股上市 热情背后需要冷思考

2018-03-05 12:50:00来源:央广网

  经济改革亮点纷呈,今年两会我们观察什么?《两会财经观察》第三期——支持“四新经济”企业A股上市,热情背后需要冷思考。

  所谓“四新经济”,是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美国基金业投资大师彼得·林奇曾在他的书里忠告个人投资者,要在自己的身边寻找“十倍股”。翻阅资本市场历史,投资者终其投资生涯所追求的“十倍股”往往都在当时的“四新经济”范畴里,“BATJ(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和京东)”概莫如是,这也正是资本市场实现普通民众价值投资的根本吸引力所在。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证券监管部门多次就支持“四新经济”企业表态, 将新一代“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企业留在国内资本市场的愿望正加速落实在行动上。全国政协委员、证监会副主席姜洋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证监会支持“四新经济”企业“会从IPO等方面予以支持”。全国人大代表、深交所总经理王建军则进一步说,证监会和交易所正在抓紧为对新经济“独角兽”企业在境内市场发行上市提供条件,“张开双臂欢迎新经济企业,将把深交所建成中国新经济的主场。”

  这两天,当我们为“证监会发行部调研券商‘独角兽’企业客户,可能即报即审”的传闻兴奋不已的时候,人们切身感受到了这个市场里“拥抱新经济”的脚步声。但是,“四新经济”企业的回归和上市真的只是排队顺序、审批速度的问题吗?当然不是。

  就拿最近媒体比较喜欢举例的富士康IPO进程来说,速度确实是够快,但前提是富士康符合现有法律法规。对于更多的甚至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高科技企业来说,比如被归类于“新蓝筹”的滴滴、今日头条、美团点评等还没有IPO上市的互联网和新经济巨头,他们普遍存在的盈利门槛、VIE架构、同股不同权等问题,仍然需要在《证券法》、《公司法》等法规修订后才能解决,对于这些企业的大门敞开恐怕不是一朝一夕能看到的事情。

  另一方面,“四新经济”所谓“新”,既代表了希望之冉冉升起,也意味着风险的更加不确定。百度、阿里、腾讯在它们最初登录美股和港股的时候,并不被市场广泛接受,在本世纪初上一轮的互联网泡沫中,有多少企业带着新经济的希望上了市却连连地坐着过山车。2000年美国在线的市值曾经到过1600亿美元,但今天只剩了一个零头2%;曾经1200亿美元的雅虎现在只值48亿美元。可以说,我们今天看到的“BATJ”十倍、百倍的光环是踩在亿万枯骨上的。A股的投资者们做着迎接“BAT”美梦的同时,准备好了接受这亿万枯骨了吗?

  一个市场环境的成熟往往需要经历几度兴衰洗礼。资本市场的成熟同样不是一两套制度从无到有、一两扇大门关闭打开这么简单的事情。从这个角度上讲,A股的投资者们还是年轻的,监管层对于这种创新、扩容加速也好,谨慎也罢,绝不是市场期待、国外经验加几番调研就可以水到渠成的。就算监管部门给了口子,放进来几批企业,也不等于它们将会成为未来的“BATJ”。

  因此,当人们期待着“四新经济”企业多多回归或者登陆A股的同时,不妨凉几度、慢一些,多多想想这个“新”我是不是看得懂,然后再考虑这个风口我到底该不该追。(记者柴华)

编辑: 舒隆焕

支持“四新经济”企业A股上市 热情背后需要冷思考

《两会财经观察》第三期——支持“四新经济”企业A股上市,热情背后需要冷思考。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证券监管部门多次就支持“四新经济”企业表态, 将新一代“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企业留在国内资本市场的愿望正加速落实在行动上。另一方面,“四新经济”所谓“新”,既代表了希望之冉冉升起,也意味着风险的更加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