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用古都千年积淀和胸怀包容吸纳全世界人才

2017-08-17 17:22:00来源:西安晚报

黄维院士 图片由本人提供

  西安晚报消息(记者任娜)面向全球“招贤纳士”、全面放开降低落户条件、预计5年内投入38亿元引才育才百万……今年以来,西安以更加开放的怀抱和优质环境留住优秀人才,显现出前所未有的魄力,5月8日出台的23条“人才新政”提出,要以“放权、松绑、服务、激励、环境”为重点,加快建设“一带一路”人才高地。

  8月16日,记者专访了西安市实施“人才新政”以来,第一位引进的顶尖人才——黄维院士,他畅谈了个人体会和对西安实施“人才新政”的建议,并分享了打造创新型人才团队方面的一些经验。

  人才新政体现西安 高瞻远瞩和深远谋划

  黄维,1963年5月出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光电子学家,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目前任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

  谈到对西安实施“人才新政”的感受时,黄维院士表示,很荣幸能成为第一个享受人才新政的受益者,“到西安工作几个月来,深刻感受到了西安党政领导对人才的贴心关爱,真正如永康书记所言,人才是西安发展的‘大宝贝’。一系列重拳出击的人才政策,充分体现了西安的高瞻远瞩和深远谋划。”

  “墨子说,对人才要‘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就是要使人才有归属感、尊重感、关怀感。”黄维表示,“人才新政23条”的出台,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对引进国内外顶尖人才提出专门制定“一对一”的综合配套服务方案,充分体现了“服务”;明确实施项目配套奖补先行一次性拨付,科研选题由人才自主决定,充分体现了“松绑”;作为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古都,开展“烟头革命”“厕所革命”和“行政效能革命”,提出了“最多跑一次”,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新闻监督栏目,共同改变西安吸引人才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得到了广大科技人才和市民的高度认可。通过经济与制度的正向供给,对科技创新工作者、知识工作者的正反馈和“激励”,深刻践行了习总书记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

  对西安实施“人才新政”有何建议?黄维认为,新政可以继续从基础研究类科技创新人才以及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两方面拓展和完善,对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创新人才多一些倾斜,为他们提供更加宽心、宽松、宽裕的创新环境。同时在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服务保障方面,新政可以适当提升保障标准,或者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

  “养、放、将、广”

  四字诀留住人才

  高校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西安地区高等院校聚集了大批的创新型人才。实现高等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在“留住人才”方面,需要双方如何互动?

  人才工作有四字诀——“养、放、将、广”。黄维解释说,一是“养”,意思是敢于花大成本来涵养人才,为人才提供广阔的事业平台、优裕的生活待遇、高效的体制环境、良好的创新氛围,还要敢于包容错误,敢于投入到最前沿的科技创新领域和基础研究领域,为知识经济时代涵养动力之源。二是“放”,深化“放管服”改革,释放人才活力,与地方经济社会积极互动,构建大学、政府和产业部门的“三螺旋创新生态系统”。三是“将”,坚持高端引领、大师带队,通过高端人才聚集来实现马太效应,带动整体人才队伍的提升,做到聚天下英才“良将”而用之。四是要“广”,广开视野、广塑胸怀,借鉴先进经验,破除壁垒偏见,用汉唐古都千年的积淀和胸怀来包容和吸纳全世界的人才。

  “人才的引育、开发、使用各个环节彼此相扣,就像一套内家功法,缺一不可。”黄维表示,高校科研水平与区域经济社会发达程度成正比。在“留住人才”方面,高校要与地方良性互动。地方政府要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给高等院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与人才使用权;为高等院校吸引高层次人才,给予政策、财政资金、平台、配套保障方面的支持,着力营造优质的创新创业环境。同时,高校应积极调整人才引育结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引进、涵养、输送高层次人才,提升高校人才与地方未来发展的匹配度。在日益激烈的人才战中,高校可以借“一带一路”倡议和西部大发展的“西风”,在重新洗牌的人才资源差序格局中赢得后发优势,“吸引人才”回归西安或者奔赴西安来发展事业。

  开放融合

  打造创新型人才团队

  上世纪90年代,黄维赴新加坡进行有机光电子这一国际前沿领域的科学研究,并很快在众多国际同行中脱颖而出,形成独树一帜的学术品牌;作为较早一批“海归”,他带领IAM团队白手起家,较早提出了“海外人才缓冲带”的理念,IAM团队得以建成高层次、高水平的创新创业载体,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开发机制,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科研团队,为我国有机光电子学的形成与相关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谈起IAM团队在打造创新型人才团队中的经验,黄维表示:

  一是文化的开放性,开放文化孕育创新。IAM团队提倡多元文化、多元观念、多元力量的碰撞与融合,除引进与培养本土人才、海归人才外,IAM团队还通过共建联合研发中心,吸引海外领军人才落户中国。在团队,海外人才既能坚守与众不同的创新理念,又能通过与本土社会建立有效畅通的交流渠道,使海外先进理念在中国“落地生根”,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二是学科的融合度,交叉学科滋养创新。多学科联合攻关、跨学科融合创新已成为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方法和途径。IAM团队是在国际上最早涉足,并一直坚守有机光电子和柔性电子领域研究的创新团队。有机光电子和柔性电子领域就是典型的前沿、新兴、交叉学科,横跨物理、化学、材料、电子、光学、能源、生物、医学等多学科,并推进在信息领域、生物领域、能源领域等方面的应用。

  三是人才的年轻化,青年人才引领创新。IAM团队集合了众多的青年人才,他们均具有海外学习研究经历,平均年龄为35岁左右,正处在创新事业的爬坡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对IAM团队,我曾经做过两个比方。”黄维表示,一个是比喻为一艘扬帆起航的船。首先必须校准航向、把好舵盘,用敏感的触角瞄准一个科研领域,在这个领域坚守。其次每一个成员,都要勇于担当、同舟共济的意识,共同营造和维护团队文化。

  第二个比方是说团队就像一个晶体,这么多年眼看着IAM的晶体日益夺目璀璨,取得了越来越多的顶级研究成果,自己非常感动、骄傲。“当然作为晶体,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总有一些异类和杂质出现,但更多的是大家彼此尊重,携手共进,不断用积极的努力和包容的胸怀去重结晶去杂质,不断得到纯化和升华。”

编辑: 舒隆焕
关键词: 人才工作;人才高地;古都;人才政策;人才战

用古都千年积淀和胸怀包容吸纳全世界人才

面向全球“招贤纳士”、全面放开降低落户条件、预计5年内投入38亿元引才育才百万……今年以来,西安以更加开放的怀抱和优质环境留住优秀人才,显现出前所未有的魄力,5月8日出台的23条“人才新政”提出,要以“放权、松绑、服务、激励、环境”为重点,加快建设“一带一路”人才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