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老字号企业仅存千余家 70%发展停滞

2017-08-17 09:24: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8月17日消息(记者 王晓蕾 高艺宁)随着近日百丽集团正式从港交所退市,估值531.35亿港元的“一代鞋王”,在港交所画上了句号。从兴盛时期平均不到2天便会开设1家新店,到如今稍显没落的退市,“郁美净、健力宝、王麻子剪刀……那些承载我们童年记忆的老品牌去哪了?”民族企业的生存状况引人忧虑。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全球进入品牌经济时代。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刘平均在接受央广网记者专访时介绍,在国际品牌咨询公司Interbrand发布的2016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100强排行榜中,中国上榜的民族品牌仅有华为和联想,分别位列第72位和第99位。而在此之前,我国一直无企业上榜。

  

  Interbrand2016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100强排行

  国际品牌百强榜中国只占两席

  “ZARA、优衣库等品牌是我逛街固定会逛的门店。”记者在随机走访中发现,相较于传统的民族品牌,较具购买力的人群——年轻人倾向于购买国外快消品牌。26岁的孙女士对记者说,这些品牌选择空间很大、很时尚,价钱也相对合理,因而深受我们年轻人喜爱。

  “我们广场入驻的国际品牌约占60%左右”,北京西单大悦城商场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记者走访的几家大型综合性商场中,因定位和顾客群体不同,品牌的构成也存在差异,定位高端人群和年轻人潮流时尚的大型购物广场国际品牌占比普遍在50%左右。在服装品类中,国产品牌占有绝对优势,外资品牌主要集中在化妆品和奢侈品。

  “中国在全球440种工业产品中,有280种产量世界第一”,刘平均告诉记者,但在Interbrand发布的“全球最佳品牌百强榜”中,我们国家三年前是0,这两年进入华为和联想,但排名较为靠后,都在70名开外。“在世界进入‘品牌经济时代’的当下,中国品牌仍然处于弱势地位”。

  但在首都经贸大学中国品牌研究中心副主任郑新安看来,虽然现在我国上榜的企业不多,但很多大型的依托互联网的公司起步较外国晚,发展速度却很快,在品牌发展方面很有潜质。

  90%中国老字号品牌发展迟滞 部分只剩空壳

  “头戴盛锡福,脚踩老美华,身穿谦祥益”,说起北京的老字号民族企业,家在北京的小刘脱口而出,“内联升的布鞋、天福号的酱肘子、吴裕泰的茶叶……都是我们北京有名的老字号。但这些我也只是知道而已,没怎么去过。之前还是给奶奶买礼物的时候去过一次。”

  北冰洋汽水

  记者随机走访了几家北京老字号企业店面,与旁边的大型百货商场相比,顾客相对较少,且年龄段集中在中老年。“除了年纪大一些的顾客,各地的游客占有很大部分。现在大部分年轻人都不怎么认这些老牌子了”,店员对记者说。

  目前,像六必居、全聚德等全国知名老字号已属凤毛麟角,许多老字号生产困难、质量效益低下,甚至面临破产的危机。“中国老字号品牌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中国成立初期有1万多家‘老字号’,2006年商务部先后认定两批‘中华老字号’1128家”,北京一轻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奇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达了他的担忧,一些老字号甚至空有品牌,已无产品。

  记者从国家质检总局了解到,老字号企业从解放初的约1.6万家减少至目前的1128家,其中20%长期亏损,70%发展迟滞,有一定规模且经济效益较好的仅占10%。

  “传统企业离市场用户越来越远,不知道用户是谁、在想些什么事情、需求是什么。在创新能力上也缺失很多”,在郑新安看来,虽然很多民族企业在寻求改变,但却不够颠覆,在用户的体验性和互动性上还有很大差距。例如,凤凰、永久等老牌自行车可借鉴共享单车的创新思维,寻求突破和发展。

  

  百年老店北京同仁堂

  “中国的民族牌品不一定非要做大,也不一定所有的老字号的民族企业、民族品牌都必须要走向世界。要把品牌做下来,注重品牌的形象和质量,步子放得稳一些。”李奇认为,品牌依托于商品,商品要适应人群。中国老字号企业发展不能故步自封、拒绝创新,同时也要警惕盲目扩张。”

  重振国民信心:重创新 提质量

  从代购日本的化妆品、生活用品到抢购欧美奶粉,今年刚大学毕业的小张专职干起了代购生意,短短几个月间,她的代购群里就已有300人。“国内食品和护肤品给我的印象总是出小问题。用在脸上的,吃进身体里的东西,还是希望越安全越好”,热衷代购的小黄说,“如果国产品牌有很高的品质和信誉保障,其实我也不愿意这么麻烦”。

  “现在社会上驱利、浮躁的风气导致了产品质量偷工减料,食品生产弄虚作假。很多老百姓对中国的产品产生了一种不信任的刻板印象”,郑新安坦言,这种现象十分令人堪忧,因为提振和重建消费者的信心需要很长时间。

  

  海外代购

  最近几十年,我国一些企业主要依靠产品的数量和低廉的价格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产品质量不高、科技含量不足、品牌意识淡薄等问题,造成了“劣质、低价”的中国品牌形象。

  “由于缺乏品牌的正能量引导,消费者变得无所适从,再加上假冒伪劣等问题频现,消费者逐渐对国产品牌失去信任”,刘平均表示,打造、培育知名品牌,引领产业升级和供给侧改革,是当务之急。

  “现在我们很多奶源从牧场到生产车间,整个链条都在监控之中,通过追溯体系,可以知道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在操作”,完达山乳业董事长王景海表示,过去人们不放心国内乳制品质量,而现在其检测质量已经达到了世界顶级水平,养殖业原料也已经达到欧盟标准。“通过科技+监管的手段,可以使产品安全问题追责到人,得到有效监管”。

  如何破局民族企业困境?在李奇看来,除了应该从快从严执行知识产权保护法,严厉打击国际国内恶意抢注和假冒伪劣,保护企业传承创新发展的原动力。老字号企业也应该以创新的文化和理念去看待国内国外市场,积极革新产品技术、严把质量关,不倚老卖老,对于自身产业的发展方向要有很好的把握和预判。

编辑: 吴海波
关键词: 老字号;企业;停滞

老字号企业仅存千余家 70%发展停滞

随着近日百丽集团正式从港交所退市,估值531.35亿港元的“一代鞋王”,在港交所画上了句号。从兴盛时期平均不到2天便会开设1家新店,到如今稍显没落的退市,“郁美净、健力宝、王麻子剪刀……那些承载我们童年记忆的老品牌去哪了?”民族企业的生存状况引人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