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2017年全国出生人口数为1723万,比2016年公布的1786万少了63万,下降了3.5%。同样,国家卫计委基层指导司也公布了2017年全年住院分娩数为1758万,比2016年的1864万下降了106万,下降了5.7%。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第二年,出生人口数和住院分娩数出现小幅下降,引发社会热议。其实,比出生人口数量小幅下降更值得关注的是出生人口结构所发生的巨大转变,即由“一孩过半”向“二孩过半”转变,而且在这个结构转变过程中,二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井喷现象。
“二孩井喷”是2017年出生人口结构变动的最大特征。从绝对量来看,2017年二孩出生数据由2016年的721万增加到882万,净增167万,比2016年的二孩增量57万多出110万。而且从最近四年的二孩增量来看,2017年的二孩增量比2014年二孩增量多了将近72万,是2000年以来中国二孩出生增量最大的年份。更有可能的是,2017年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无论二孩规模还是二孩增量都是最高的年份。
从相对量来看,2017年二孩占比由20 16年的40 .0 2%增加到20 17年的51.2%,比2016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也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二孩占比提高幅度最大的年份。尽管不能完全将所有二孩出生数归为全面两孩的政策效应,但可以肯定的是,因为全面两孩政策导致的出生数占据多数,也就是说,无论从绝对量还是相对量来看,全面二孩的政策效应是非常明显的。
在看到二孩激增的同时,也应注意到一孩出生数量及其比重的下降。中国自20世界8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2017年的一孩绝对量和相对量都是最低的。
从一孩绝对量来看,2000年以来中国一孩出生基本稳定在1000万左右,上下略有波动很正常。下降略为明显的是2015年和2017年。2015年是2014年实施单独两孩后的第二年,也是十二生肖的“羊年”。而2017年是2016年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的第二年。2015年和2017年这两年一孩出生量比1000万分别少了121万和276万。这些数量的减少出现在2014年和2016年生育小高峰后的一年,可以认为是部分育龄妇女在政策更加宽松的背景下更加理性地避开了生育小高峰而选择推迟生育,由此导致了2015年和2017年一孩出生数的减少。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了两年,重新思考或者检验当初的测算非常必要,也是理性决策应有的态度。全面二孩政策人口变动测算研究中有四套方案,为了避免配套资源如床位紧张等风险因素,最后选择了较高的方案。测算总报告中估计2017年的出生人口数偏高,主要原因在于政策不调整的估计数偏高,而政策不调整的基数偏高主要误差来自于对基础数据和政策不变情景下的总和生育率的测算上。可见,历史人口数据的准确性对决策非常重要,因此深刻、全面评估历史人口数据是人口预测准备的基础和前提。从这点来看,当前和未来确保人口数据科学准确的体制机制非常重要。
历史人口的基础数据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育龄妇女的生育史会影响她未来的生育行为。如果过去因为政策限制生育的人少,就意味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际目标人群就多,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释放的出生人口也就会多。相反,如果过去超生的多,生育二孩的多,就意味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际目标人群就少,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释放的出生人口就会少。
2017年的出生人口数传递了至少两个信号:一是历史的基础人口数据可能并没有反映真实的二孩超生情况,由此导致全面二孩政策目标人群的估计偏高。二是人们的生育意愿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居住在生活成本高、就业压力大的城市目标人群,二孩生育意愿与实际二孩生育行为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如果单纯从出生人口总数下降这一现象来看,很可能难以科学、全面地认识2017年出生人口数所反映的全面二孩政策的真实效应。当然,未来几年全面二孩政策效应如何释放,究竟是偏态释放还是正态释放,还需要持续观察。因此,未来几年还需要持续加大对出生人口的实时监测,进一步完善生育政策以及与生育政策相关的经济社会政策配套,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黄匡时)
编辑:
林馥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