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8月1日消息(记者周洪)昨天(31日),中国宝武宝山转型区域首发项目正式启动,吴淞地区这一片百年厚土,未来将作为上海新的四大城市副中心之一。
规划图 (央广网发 宝山区新闻办供图)
此次首发项目启动所在的中国宝武宝山转型区域,涉及中国宝武所属的上海不锈地块、宝钢特钢地块、罗泾地块等。仪式上,宝武“吴淞国际艺术城”、“吴淞口国际科创城”和“长江口创智产业园”三大园区揭牌,未来三大园区将交相辉映,点亮申城北部。同时,特钢L型厂房改造、宝山宾馆改造、一钢白玉兰、罗泾厂区指挥中心、月浦镇租赁租房、湄浦路智慧制造研发总部、不锈钢地块暨转型区开放利用工程等首发项目集中启动。 “打响第一枪”的特钢首发区域位于宝杨路、同济路交界,占地面积约350亩,规划建筑面积近50万平方,其中首发项目计划体量28万方,预计投资25亿元,将在未来1-2年内陆续开发建设。第一期建设的L型厂房项目,改造后总建筑面积约为5万平米,投资6.88亿元。这一上世纪50年代的钢铁生产厂房,在未来的改造升级中将有机融合工业风貌和现代科技的外观和内涵,导入创意办公、研发办公、展示展览和功能配套等丰富的优质项目,助力特钢区域形成开放、共享、展示、交流的活力产业氛围。
规划图 (央广网发 宝山区新闻办供图)
吴淞位于三江交汇口,近代两次自主开埠使吴淞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之地,诞生了中国工业的无数个“第一”:中国第一家工业炼气厂、中国第一家工业化制糖厂以及上海第一钢铁厂。1958年,在全国大炼钢铁的背景下,上海五钢在宝山投产。随之上海铁合金厂、上海钢管厂、吴淞化工厂、上海硫酸厂等骨干大型企业先后集聚于此,吴淞工业区初具雏形。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全国最受关注的第一个大型钢铁企业宝钢项目上马,以钢铁业为代表的重工业在宝山得到快速发展。吴淞工业区成为了上海最大的冶金、化工、建材和有色金属的老工业基地,一批重要的央企、市属企业纷纷落户,聚集了工业企业180多家。
规划图 (央广网发 宝山区新闻办供图)
然而,伴随着城市发展带来的周边空间拓展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吴淞工业区的弊端越来越显现出来,吴淞工业区传统重化工业的发展模式与产业发展导向之间的矛盾愈加凸显。园区转型面临诸多痛点和难点,老工业区长期沿袭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再不转换就走不下去了,吴淞工业区的转型与更新迫在眉睫。
2000年来,上海市区两级政府全面启动吴淞工业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综合治理,先后投资28亿元,全面关停17家污染企业、40条污染生产线,并拆除违法建筑近10万平方米,整治违法排污40余家,取缔违法经营60余家,消除安全隐患160余处,摘掉了重污染的帽子,并基本消除“五违”和环境极度脏乱差现象。
2010年以后,宝山区规划提出将吴淞地区打造成为全国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和城市更新的示范区、国家创新创意创业功能的集聚区、国际文化旅游功能的承载区、未来美好生活城市的创新区。吴淞创新城将形成以新材料和新硬件“两新”产业为引领、科创+文创“双创”产业为驱动、高端新兴商务商业和高品质特色旅游业为配套的“两新、双创、两高”产业发展格局,形成 “滨水创新活力带、前沿产业创新区、双创产业集聚区、枢纽核心商务区、生态智慧发展区”在内的“一带四区”产业布局。
通过前期的努力,位于长江、黄浦江交汇处沿线的老码头、老港区、老堆场、老厂房等进行一系列整体的功能和结构已启动转型调整,上海玻璃博物馆、半岛1919、中成智谷、吴淞科技园等一批先行先试转型项目相继建成运营。
上海2035城市总规将宝山定位为中心城主城片区,吴淞定位为副中心,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黄浦江沿岸城市滨水风光带与蕰藻浜两岸城市滨水休闲带萦绕其间,将形成集聚城市公共活动功能的活力走廊,串联文化、旅游、体育、休闲、娱乐等多样性城市公共文化活动。吴淞创新城将凝聚市级中心的活力、滨水地带的魅力、新兴产业的实力、教育研发的智力,打造为产城融合、功能复合、中心聚合、空间围合、机制竞合的开放式、多功能、生态化、智慧型创新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