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中国风”外销瓷器在欧洲有多风靡? 《从景德镇到梅森瓷器大展》告诉你

2019-07-25 18:23: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上海7月25日消息(记者林馥榆)《白色金子·东西瓷都——从景德镇到梅森瓷器大展》今天(25日)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揭幕。展览展出中国、德国、日本三个国家六个博物馆共计75组136件的馆藏精品瓷器,见证东西方文化互鉴和经贸交流。

  据本次展览内容设计负责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部王成兰介绍,展览由“中国瓷器的传播”、“欧洲的瓷器热”、“欧洲瓷器的产生及影响”以及“两个瓷都的碰撞”四个部分组成。从中国景德镇、德国梅森两个瓷器发源地讲起,将器物置于“克拉克瓷”、“骑兵换瓷器”、“伯特格尔与白色金子”三个故事场景中,再现瓷器发展的历史过程,勾勒出三百多年来中国与欧洲在碰撞、交流与融合中呈现出的丰富的多元文化。

  16、17世纪,中国的瓷器在欧洲风靡一时。掀起欧洲瓷器热的要属“克拉克瓷”。“克拉克”一词源于17世纪欧洲人对葡萄牙航海大帆船的称呼,由这些大帆船运载到欧洲的大批中国青花瓷器因此被称为“克拉克瓷”。

  用于婴儿洗礼的青花山水楼阁图葫芦形浴盆(央广网记者 林馥榆 摄)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越来越繁忙,让中国瓷器销路得以不断拓展,也促进了中国的瓷器与外销地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记者在展厅看到用于婴儿洗礼的青花山水楼阁图葫芦形浴盆等西方人日常的生活用品,来样加工订制的瓷器成为后来外销瓷器最主要的产品。

  青花商标纹大盘(央广网记者 林馥榆 摄)

  “中国风”瓷器受追捧,而且也带动了欧洲陶瓷生产者对中国瓷器的仿制。其中,梅森瓷器代表了欧洲制瓷业的最高水平,其早期的装饰画模仿中国风格来满足欧洲市场的需要,使“中国风”逐渐影响了全欧洲。18世纪中后期,欧洲市场上出现了中国制造的仿梅森风格的瓷器,说明梅森瓷器的器形和纹饰在艺术风格成熟后也反过来影响了中国瓷器的创作。

  中国人物陶塑(央广网记者 林馥榆 摄)

  比如,这座男性人物雕像戴蓝色的头饰,身着中国宽松的长袍,长袍上装饰着许多花卉,描绘的是一位中国皇帝,可是面相却是西方人。

  猴子乐团 (央广网记者 林馥榆 摄)

  传奇塑像大师约翰·约阿希姆·坎德勒于1753年创作了一个由21个猴子音乐家组成的滑稽管弦乐队草图,这些扮成人样的精巧雕像是用来装饰宴会桌的作品。坎德勒利用这些小猴子,以幽默手法讽刺了当时的宫廷社会。而他的猴子管弦乐队一直是18世纪中期的工厂制造的众多完美雕像中最受欢迎的产品。

  来自日本的伊万里瓷器展品(央广网记者 林馥榆 摄)

  据了解,此次展期持续至11月3日。本次展览还展出了不少日本伊万里瓷器以及中国仿伊万里瓷器风格的瓷器。在上历博的展期结束后,该展还将前往大连博物馆、广州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郑州博物馆进行巡展。

编辑: 韩晓余

“中国风”外销瓷器在欧洲有多风靡? 《从景德镇到梅森瓷器大展》告诉你

7月25日,《白色金子·东西瓷都——从景德镇到梅森瓷器大展》今天(25日)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揭幕,展览展出中国、德国、日本三个国家六个博物馆共计75组136件的馆藏精品瓷器,见证东西方文化互鉴和经贸交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