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5月18日消息(记者唐奇云)作为同济大学112周年校庆重要活动之一,以“同智造·济未来”为主题的2019同济校友创新创业大会今天(18日)下午拉开帷幕。旨在校友平台上,展现同济大学传统优势学科与人工智能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前景,展示同济大学校友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诸多创新探索实践,推动同济人工智能领域产学研生态圈建设。
同济大学校友产业创新联盟在本次大会发布了两项内容:一是将在校友创新创业大会成功举办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一个展示校友企业科创成就和校内相关科研成果的平台——同济智造节暨首届同济校友产业博览会,计划于今年11月举办。二是经过一年的设计、研讨,产业联盟即将在浙江嘉善落地首个同济未来村。
据了解,成立于去年的“同济校友产业创新联盟”以校友事业发展,回报母校和服务社会为宗旨,包含智慧城市、绿色出行、生态环境与数据智能四大纵向板块,以上市公司创新发展研究会,创业者俱乐部为两大横向板块。一年来,已有近500家同济校友企业加入联盟积极活动,逐渐形成同济校友产业合作大生态。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陈杰在主旨演讲中指出,人工智能本身就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因此,推进人工智能领域与土木、交通、机械、测绘、车辆、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环境、海洋、管理等传统优势学科以及医学、生命科学、法学、人文社会科学等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将成为引领同济大学未来快速发展的抓手之一。
“一间屋里6个机器人要同时出门,它们的最高境界是实现自主协同。”谈到人工智能体协同,陈杰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谁负责开门,谁请‘女士’优先,谁把灯关上,谁最后把门关上锁好,彼此默契而有条不紊。”这种智能体协同,模仿的是自然界生物种群有序运动和集聚弥散现象。
他表示,同济大学“人工智能”专业将致力于培养学生掌握人工智能领域基础理论和方法,了解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行业进展,能够运用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设计有效的工程技术解决方案并能从事开发应用。为国家培养造就一批未来能在中国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发展中发挥领军作用的社会栋梁和行业精英。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教育部创新创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原校长钟志华看来,此次大会用人工智能这样一个交叉学科,来提升和赋能同济传统优势学科,开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新路径,是一次有益的激发和尝试。通过校友会平台推动学校的产、学、研资源整合,共同打造同济创新创业生态圈新格局,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