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港珠澳大桥总负责人朱永灵走上母校思政课堂 讲述中国桥梁的亮丽名片

2019-04-13 21:00:00来源:央广网

朱永灵为同济大学师生作港珠澳大桥建设情况的主题报告 央广网发 同济大学 供图

  央广网上海4月13日消息(记者唐奇云 通讯员黄艾娇)“港珠澳大桥是中国桥梁走出去的亮丽名片,让我们感到骄傲的是,所有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手中。”昨天(12日)傍晚,近3千座的同济大学大礼堂内响起一阵阵热烈掌声,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党委书记、原局长,同济大学杰出校友朱永灵,回到母校,为全校师生作港珠澳大桥建设情况的主题报告,上了一堂别样、生动、令人振奋的思政课。

  这是同济大学充分利用校友这一珍贵的育人资源、以杰出校友的事迹和精神激励和教育学生,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此次报告会也是同济大学在师生中广泛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主题教育的系列活动之一,同时也是同济大学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开展“我与共和国共奋进”的一场重要主题活动。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党委书记、原局长,同济大学杰出校友朱永灵 央广网发 同济大学 供图

  朱永灵,1982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路桥系道路专业,工作3年后又考回母校攻读道路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1988年毕业后在广东省交通系统工作。他曾任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作为这项“超级工程”的总负责人,朱永灵倾注了15年的美好年华。这15年,他积极协调沟通粤港澳三方,持续紧抓工程建设管理,提出并贯彻了一系列科学、先进的建设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重大设备、装备的研发,全力推进工程建设。在他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攻克了一道道难题,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本场报告包括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成果、大桥建设中面临的挑战和成功经验、大桥带来的启示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随着一张张PPT幻灯片展开,朱永灵述说着港珠澳大桥的一项项建设成果,面带自信的笑容,话语中充满着自豪。超强台风“天鸽”“山竹”过境,大桥一切正常。“大桥中间的防水板,一块都没有损坏,灯杆一个都没有弯曲。”

  港珠澳大桥创下了多个“首次”“之最”,它是世界上首座跨三个行政司法管辖区、三个关税区的桥梁,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世界最大规模钢桥面铺装工程、世界唯一深埋沉管隧道,在世界上首创大圆筒快速成岛技术、世界首次采用半刚性沉管隧道结构体系、世界首次完成沉管隧道曲线管节预制、世界首创主动式压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技术等。

  到目前为止,港珠澳大桥已形成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备31项、创新产品3项,申请专利454项。创新成果获省部级特等奖4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3项,以及全国优秀海洋工程奖。在国际上,已获国际隧协2018年重大工程奖、英国NCE2018年隧道工程奖、美国ENR全球最佳桥隧项目奖。已形成专著18本、技术标准60册。更大的奖项要等通车两年以后才能申报。

  回望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在朱永灵看来,首先是发挥了“一国两制”的优势:项目的前期阶段,由香港牵头,借鉴他们在国际化视野、环保和维养措施等方面的优势,共审重大方案、共同评标;建设期,由广东牵头,提高决策效率,发挥劳动竞赛、党组织和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其次,创新了组织模式,实现了公开透明、建立了互信机制等。

  说到“人”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作用,朱永灵动情讲述着一个个感人的小故事,他认为,管理团队敢于担当,建设团队有责任感、使命感,“港珠澳大桥变成了全体建设者的精神载体和情感依附的载体,每个人都有自豪感、荣誉感和使命感,‘精品工程’意识深入人心。”掌声再一次响起。

  他还特别提到同济人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港珠澳大桥技术专家组41名中外专家中,有同济大学校友11人;在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建设期94名员工中,有同济大学校友10人。90多岁高龄的孙钧院士,30多次深入大桥建设现场,为大桥建设排忧解难。同济大学一批知名教授承担了一系列重要研究课题,在大桥建设的关键时期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2018级博士班班长王贤林听完报告后感到非常振奋,他表示:“作为一名在同济求学的广东学子,为家乡建成的这一世界奇迹倍感骄傲自豪。作为一名桥梁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对自己从事的桥梁事业倍感责任重大!”

编辑: 林馥榆

港珠澳大桥总负责人朱永灵走上母校思政课堂 讲述中国桥梁的亮丽名片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桥梁走出去的亮丽名片,让我们感到骄傲的是,所有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手中。”昨天(12日)傍晚,近3千座的同济大学大礼堂内响起一阵阵热烈掌声,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党委书记、原局长,同济大学杰出校友朱永灵,回到母校,为全校师生作港珠澳大桥建设情况的主题报告,上了一堂别样、生动、令人振奋的思政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