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新时代奋斗者丨王曙群:在月球上留下中国制造的印记

2019-04-08 10:34: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上海4月8日消息(记者傅闻捷 韩晓余)星空浩瀚无垠,探索永无止境。

  2011年,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在太空成功对接,上演完美的“太空之吻”,中国也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在空间飞行器的对接中,对接机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次成功对接也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之后第二个掌握对接机构装调技术的国家。

  王曙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特级技师、大国工匠。从1996年起,王曙群作为一名钳工中级工加入到对接机构产品研制工作中,通过20多年的攻关奋进,如今的王曙群已经成为对接机构中国制造的“代言人”。

  “代言人”背后是新时代奋斗者拼搏不息的生动写照。

  “奋”——在月球上留下中国制造的印记

  从神舟八号至神舟十一号、天宫、天舟,对接机构经历了7次飞行试验考核,圆满完成了13次交会对接试验任务。对于王曙群总装的对接机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曾给出了“能够让航天员放心地去执行任务”的高度评价。

  时间拨回1989年,这一年王曙群从技校毕业参加工作,从事工装模具的装配、维修工作。没有高学历,有的只是踏踏实实地拧紧每一个螺钉,装配完成好每一件工装产品,确保不因工装问题影响产品生产。

  1996年,王曙群有幸参与到对接机构产品研制。用他的话说,“新的任务、新的技术,一下子激发了我的激情,我想学,想好好学,恨不得想把对接机构研制初期遇到的问题统统在培训班里能找到答案。另外,学到的新知识点,我也想赶紧在生产过程中实践起来。”

  1998年,对接机构进入初样产品研制阶段,由于很多工作都是首次,很多问题的出现让人措手不及,有的甚至觉得无解。“当时遇到的问题都是从未遇到过的,有时出了问题归零都不知从何入手,感觉越来越难,甚至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怀疑,这个东西太难了,到底能不能做出来?”

  面对来自工作和家庭的压力,王曙群选择了坚守,在对接机构研制过程中,为了提高装配的可靠性。他牵头研发了50多台套专用装备。他完成论文15篇,获得5项国家发明专利,是对接机构技术国家专利主要发明成员之一。

  天宫一号发射前,对接机构在进行最后一项热真空试验过程中,发生了无法解锁分离的问题,现场一时无法判定问题症结。

  技术人员把最熟悉对接机构的王曙群请到了现场,通过系统分析后,他列出了所有故障可能性,逐一分析、排除,很快将问题定位在锁驱动中的一根传动轴上,判定该轴已经断裂,且是由于试验设备过载造成,后来也得到了事实验证。故障得以迅速排除,天宫一号如期发射。

 

王曙群开展“玉兔”号月球车的研制工作。(本文图央广网发 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供图)

  2005年,当时对接机构研制进入关键时期,王曙群所在班组又迎接来了新的型号任务,开展“玉兔”号月球车的研制工作。面对双重压力,王曙群一步一个脚印出色的完成了各项科研任务,回想起自己的奋斗历程,王曙群觉得十分自豪。“我们团队为中国制造在月球上留下印记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进”——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对接机构中对接环的运动位置精度是影响交会对接任务成败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安装在对接环上的上支点和安装在对接框上的下支点形成一个闭环的自差动回路系统。该回路系统由数百对齿轮与轴承组成,整个传动链长达约6m。

  如此长的传动链,普通的齿轮传动精度一般最高只能调整到3mm~5mm,而对接环在初始位置、对接位置和极限位置的运动精度误差均要求不大于1mm,俯仰、滚转和偏航角度均不大于2′,要求整整提高了5倍。原先反复调整,都难以保证对接环不同位置的精度要求,多次运动后重复精度更低。

王曙群参与对接机构的研制。(右一)

  王曙群通过对整个传动链的仔细分析,创造性地提出逆向调整方法——自上而下调整法。为此,他设计了专用装备,大大提高了对接环的运动位置精度,使对接环在各个位置的精度误差均不大于0.5mm,各方向角度偏差均不大于1′,成功实现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在各种姿态下六自由度方向均能够实现交会对接的目标,一举解决了总装精度调整难的问题。该装调方法也已成功应用于风云卫星系列产品。

  航天器的管路密封就如同血管对人体一样,直接影响航天产品的生命力。在对接机构研制初期,采用熔焊技术制造的导管合格率仅为20%左右,管路多余物清洗合格率为77%左右。“必须攻克超细直径检漏管路制造这项关键技术,提高对接机构的可靠性。”

  通过50件的试样的焊接试验与性能测试,王曙群和团队最终找到了最佳的焊接工艺参数,焊接后的焊缝气孔少、均匀性好,不仅各项指标达到了航天标准,他们还形成了企业标准。

  为了确保100%的合格,管路清洗也不得马虎。为有效避免新的多余物残留,王曙群成立专项项目组,通过数百次的清洗方案和工艺流程的改进,他们提出了一种采用高压、高纯度氮气驱动高分子聚氨酯材料在超细导管内多次高速往复摩擦的工艺方法。同时,结合新发明的一种分解油污能力强、自身易挥发的专用清洗剂,提高干燥时间和温度从而确保了清洗剂的完全挥发。

  最终,通过该技术先后完成了43 套试验件和正式产品清洗验证,经导管内残留颗粒度检测,合格率达到100%,在该技术领域突破了国外航天大国对我国技术的长期封锁。该项目荣获了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实现上海航天技能工人在国家级科技进步奖领域“零”的突破,真正实现了从“制造”到“创造”的跨越。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这不仅仅是王曙群写在工作室墙上的一句话,更是他作为一名航天一线工人的铮铮誓言,传承弘扬航天精神,脚踏实地不断创新,以匠人之心铸航天重器。

  目前,我国正在规划建设空间站,王曙群和他的组员们现在已经投入到了紧张的空间站研制生产当中。

编辑: 唐奇云

新时代奋斗者丨王曙群:在月球上留下中国制造的印记

王曙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特级技师、大国工匠。从1996年起,王曙群作为一名钳工中级工加入到对接机构产品研制工作中,通过20多年的攻关奋进,如今的王曙群已经成为对接机构中国制造的“代言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