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上海健康素养72条”打造申城健康指南

2019-03-28 11:52: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上海3月28日消息(记者杨静)记者日前从第29届上海市“健康教育周”闭幕式上获悉,上海将以最新推出的“上海健康素养72条”,打造符合申城特色的健康生活与健康行为指南,实现“到2030年,上海市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0%”的目标。最新监测数据:2018年上海市民总体健康素养水平为28.38%,较2017年绝对值增长3.02个百分点,继续保持稳步上升态势,但在慢性病防治、基本医疗和传染病预防等方面仍有欠缺。

 

2018年上海市健康素养监测数据 (央广网发 沪卫健委 供图)

  2018年上海市民总体健康素养水平为28.38%;上海二、三级医疗机构门诊健康教育综合活跃指数为8.14,均连续保持稳步上升趋势。上海从2008年开始,连续11年开展健康素养监测,最新监测数据慢性病防治方面,超过一半的市民不了解吃大豆食品对身体健康、心血管疾病有好处,豆类可增加优质蛋白摄入量,防止过多消费肉类带来的不良影响;超过40%的市民不知道运动对健康的好处,包括保持合适体重、预防慢性病、减轻心理压力、改善睡眠等;超过一半的市民不了解高血压患者定期自测血压的意义。

  基本医疗方面,超过3/4的市民不知道肝脏是有解毒功能、能分泌胆汁的人体重要消化器官;近60%的市民不知道“OTC”标识为非处方药,不用医生开处方就可购买;超过一半的市民不知道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且可以免费享受。

  预防传染病方面,超过六成的市民不能正确应对自身咳嗽、打喷嚏的情况,不了解应使用手帕、纸巾或胳膊肘弯处捂住口鼻;超过四成的市民不知道国家免费提供抗结核药物治疗肺结核病人。不过,有88.7%的市民知道儿童在发烧时不能打疫苗。

  此外,超过50%的市民不知道母乳喂养能让婴儿少生病;超过30%的市民不知道缺碘会影响智力和生长发育;超过50%的市民不知道选购包装食品时要注意包装袋上生产日期、保质期、营养成分表和生产厂家等信息。不过,86.9%的市民知道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

  “上海72条”:“看天气、接地气、有人气”

  为进一步提升上海市民健康水平,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充分考虑本市政策法规、疾病谱、市民主要健康问题等,在“国家健康素养66条”基础上修订、增补新的条目,最终形成《上海公民健康素养核心信息72条》(“上海健康素养72条”),目前已正式发布。

  与“国家66条”相比,因地制宜的“上海72条”主要变化在于修订2条、增加6条。对此,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主任顾沈兵进行解读:首先,健康融入生活,要学会“看天气”——上海增加的2条跟天气有关:一是“高温天防暑降温、预防中暑”,上海夏季高温天气较多,中暑、热射病时有发生,因此提醒市民、特别是户外作业者与老年人群及时了解防暑降温知识,避免意外发生;二是“佩戴口罩可减少雾霾对人体伤害”,近年来上海雾霾天气多发,而市民对戴口罩等外出防护措施意识不足,需要给予提醒。

  其次,谨防意外伤害,提示还得“接地气”。上海此次修订的2条都与儿童意外伤害有关:一是在“减少道路交通伤害”中增加“配备和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因为城市车辆高度密集,交通意外伤害发生率逐年上升,《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也明确要求驾驶家庭乘用车携带未满4周岁的未成年人时,应配备、正确使用儿童安全座椅;二是在“加强看护,避免儿童接近危险水域,预防溺水”中增加了“预防高处跌落”,因为对上海儿童意外伤害流行病学分析发现,“跌落”占四成,必须引起警醒。此外,回顾上海近年发生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海72条”新增一条“发生拥挤踩踏时,应根据自身当时所处情形选择正确逃生方式”,人口密集场所易发生踩踏事件,市民应提升面对此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能力。

编辑: 唐奇云

“上海健康素养72条”打造申城健康指南

记者日前从第29届上海市“健康教育周”闭幕式上获悉,上海将以最新推出的“上海健康素养72条”,打造符合申城特色的健康生活与健康行为指南,实现“到2030年,上海市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0%”的目标。最新监测数据:2018年上海市民总体健康素养水平为28.38%,较2017年绝对值增长3.02个百分点,继续保持稳步上升态势,但在慢性病防治、基本医疗和传染病预防等方面仍有欠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