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突破黄疸禁区 巨型肝癌患者获救

2018-12-26 20:50: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上海12月26日消息(记者吴善阳 通讯员孙国根)近日,一位黄疸高达411μmol/L、肝肿瘤直径达20厘米,年过半百生命垂危的王女士,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外科携手下奇迹般获救,经两次介入治疗后黄疸明显下降,肿瘤显著缩小,为后续手术抢救赢得时间;目前患者成功手术,恢复良好已出院。出院时患者动情地表示: “若不是医生的艺高胆大,我这条命现在肯定没了。一次难忘的就诊经历,让我感受到什么是绝地逢生。”

  来自内蒙56岁的王女士虽曾有多年乙肝病史,但身体一直不错,近3年来从未参加过单位组织的体检。今年8月初突感无力,且愈来愈严重,食欲差,起先认为中暑,没太当回事。但亲属发现其皮肤、眼睛越来越黄。到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肝癌肿瘤指标(甲胎蛋白)升高至检测上限以上,同时伴有重度的梗阻性黄疸,核磁共振显示肝内长有最大直径达20厘米的巨型肿瘤。如不进行有效治疗,患者生存时间一般也就一个月左右。家属心急如焚,到当地及全国最权威医院的“权威”专家求医,得到的答复都是,如此巨大的肿瘤无法切除,要手术,必须先把黄疸降下来(黄疸50μmol/L以上是手术禁区)。几乎所有专家都说没有希望:无法做任何治疗,并明确告知家属准备“临终关怀”。

  朋友微信转发的一则来自上海医院的消息:上海医学专家成功救治罕见巨大肝肿瘤患者,让王女士似乎看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于是来到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内科教授夏景林接受了这一罕见病例。夏景林说,一般医生见到高黄疸都望而却步,因为对高黄疸的治疗堪称与死神的搏斗。患者的高黄疸原因来自于肝部恶性肿瘤的压迫,而解决 “梗阻性黄疸”,药物基本效。当地治疗已证明这一点,药物治疗后黄疸曾一度降至300多,随后又升高至333。更棘手的是,临床上常用的内外引流对患者也不适用,内引流,即在内镜帮助下将引流管放入胆道,但巨大肿瘤紧紧压住了肝门,导管无法通过;外引流,即经皮穿刺胆汁引流,患者肝内胆管没有明显扩张,也无法穿刺。经与患者充分沟通后,夏景林团队决定应用“非常规”方法突破禁区,先“介入”解决高黄疸问题。

  介入治疗开始后生命奇迹发生了。介入第四天,肿瘤最大直径缩小1厘米。“哪怕是缩小一点点,黄疸就有可能降下来。”夏景林说。随后黄疸指标急剧跌落,从411μmol/L、333μmol/L、270μmol/L……两周后的第二次介入治疗,最终黄疸指标降至49μmol/L,肿瘤最大直径也从20厘米缩小至14厘米。这一切,为后续手术治疗奠定基础,争取到了难得的抢救时间。

  两次介入治疗后,夏景林介绍,常规来看,手术切除的时机一般是首次介入后半年,但患者介入后肿瘤明显缩小、余肝充足、身体状况可以耐受手术切除。于是在该院肝外科史颖弘教授主刀下完成了肝肿瘤切除;从术中发现和术后病理报告来看,患者属于根治性切除。术后次日,王女士即可下地走路,两天后进食,气色明显好转。夏景林说:“如无特殊情况,未来患者将如同健康人一样,并不需要后续化疗、放疗。”

编辑: 林馥榆

突破黄疸禁区 巨型肝癌患者获救

近日,一位黄疸高达411μmol/L、肝肿瘤直径达20厘米,年过半百生命垂危的王女士,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外科携手下奇迹般获救,经两次介入治疗后黄疸明显下降,肿瘤显著缩小,为后续手术抢救赢得时间;目前患者成功手术,恢复良好已出院。出院时患者动情地表示: “若不是医生的艺高胆大,我这条命现在肯定没了。一次难忘的就诊经历,让我感受到什么是绝地逢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