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泛舟“水库里”,慢生活别具趣味

2018-12-08 13:51:00来源:解放日报

  在整个市郊,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都算得上是一个独特的村庄:水体面积占到村域总面积的40%,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水以上,全村拥有70多座小岛……过去,因为偏僻闭塞,这里被称为“水库里”,长期“顶”着薄弱村的“帽子”,百姓连出个村都是难题。但如今,“水灵灵”的水库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光。

  “这里将对标荷兰羊角村,让市民不用出国,就可以畅游在水光十色里,漫步在阡陌纵横间。”漕泾镇党委书记罗华品说,水库村已启动12个项目,打造集颜值、产值、气质于一身的“水乡综合体”,让村民和市民在这里能“回得了过去,到得了远方”。

   颜值 做足“水”的文章

  作为金山全区水面覆盖率最高的一个村,水库村共有大小河道33条,总长约23公里。村内有70多个独岛或半岛,呈现“河中有岛,岛中有湖”的宜人景象。

  水,是水库村的最大“亮点”。因此,眼下,水库村正在沟通水系、打通断头浜、建河岸护坡景观,同时建造“村民公园”“湿地公园”“藕遇公园”,来进一步提升水库村的颜值。“从湿地到湖泊再到河道,我们将对村域水网进行重新设计。”金山区水务局有关负责人透露,明年将对水库村33条河道进行全面疏浚、整治,同时建亲水平台、人行步道、水景观,预计投资超过1.2亿元。

  天生丽质的水库村,“淡妆浓抹总相宜”。在建设多个主题公园的同时,水库村还努力让每个宅基都“靓起来”,在保留原有生态肌理的基础上,打造“微田园”,布置“微景观”,形成“一步一景,别具趣味”的宅基环境风貌。

   产值 推动“三产融合”

  长期被河道包围着,水库村的产业比较传统。村民曾经都以种植业为主,闲下来才捕鱼捕虾。村里基本没有工业项目,也没什么外来人口。未来的水库村,将积极推动“三产融合”,谋求更高产值。

  村外的一个个废弃鱼塘,率先实现了“从一产向三产”的转变。目前,占地50亩的“藕遇公园”已经初步建成,明年夏天将免费开放,届时,满园都是田田的荷叶和亭亭的荷花。这个项目还包括湿地多样体验区、田园观光体验区、北入口引导接待区、特色花海区、水上娱乐区等,尽可能丰富市民游客的体验。

  “水库村,离不开‘农业’这个根本。未来,村里将引入若干个小型、多样、精致、高效的农业项目。”村干部透露,他们更倾向于有机型、体验类、互动类的项目,如此才能与水库村长期以来的“慢生活”特质更搭。

  乡村振兴的落脚点和着力点,是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目前,水库村正在试点以土地经营权入股企业项目,将农民变成股民。在漕泾休闲水庄提升改造项目中,村集体持有10%的特殊股股份,投资方在经营活动中保证给予保底收益,除了每亩按指导价给农民土地流转费,每年还给村集体每亩2000元的保底分红,并给予企业经营超额利润分红。

  气质 激活“文化之魂”

  眼下,在村委会的西侧,水库村第一个农民集中安置点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之中。据透露,明年6月,第一批42户村民将告别住了几十年的零星老宅,几乎不掏什么钱就直接搬进两层小楼。

  “这个项目由同济大学团队进行设计,保留粉墙、黛瓦、小院落等江南水乡特色元素。”罗华品说,这个集中居住点在村里最好的位置,靠近水库中心河,不仅保留了村里的百年朴树,还将建造一条临水长堤,在改善村民居住条件的同时也留住乡愁。

  在文化挖掘和传承方面,水库村计划聚焦水文化、盐文化,将芦苇扫帚、太子螺蛳等制作技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同时,开设河边学堂,由传统技师教授草编、芦苇手工艺品制作,以及太子螺蛳烹制,让传统风俗活态传承。

  让乡村重新焕发活力,让百姓生活怡然自得,水库村还格外注重“内涵”与“功能”的建设。接下来,水库村将把长堰路老的村委会进行部分拆除扩建,改造成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将老年人日间照料、老年人活动室、长者照护之家以及老人沐浴、就餐、洗衣等服务归并整合,形成一站式为老综合服务平台。同时,规划建设村民中心,将把更多空间腾出来给村民,用于智慧村庄、便民服务、文化活动、健康教育等,让村民足不出村享受各种便捷服务。

  “今后,水库村只保留三条道路,建议人们从水路坐船进来,从陆路出村,如此才能真正融入、体验‘水库里’的慢生活。”对水库村未来,罗华品满怀憧憬。(记者 黄勇娣 通讯员 徐锋琴)

  原标题:拥有70多座小岛的金山水库村打造“水乡综合体”,集颜值、产值、气质于一身泛舟“水库里”,慢生活别具趣味

编辑: 韩晓余

泛舟“水库里”,慢生活别具趣味

在文化挖掘和传承方面,水库村计划聚焦水文化、盐文化,将芦苇扫帚、太子螺蛳等制作技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记者 黄勇娣 通讯员 徐锋琴)   原标题:拥有70多座小岛的金山水库村打造“水乡综合体”,集颜值、产值、气质于一身泛舟“水库里”,慢生活别具趣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