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故宫人演绎原创话剧《海棠依旧》 致敬国宝文物南迁人

2018-11-10 21:35: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上海11月10日消息(记者杨静 林馥榆)从今天(10日)起至12日,由故宫博物院原创出品的历史话剧《海棠依旧》作为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在沪隆重上演。这出由故宫人自己编演的话剧,讲述了故宫人为了文物南迁,留给自己和亲人的是漫长的等待和无尽的思念,却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保存、延续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

故宫博物院展览部副主任、编剧王戈向观众分享创作心得以及故宫文物南迁故事。(央广网记者 林馥榆 摄)

  全剧三场戏以1933年的北平、1944年的峨眉、1948年的南京为背景,再加上与2003年的台北对话,以主要角色故宫职员顾紫宸押运文物为情节,以故宫人数十年守护文物的生命历程为线索,贯穿家族起落。编剧将“小家”嵌于“大家”之中,以三个时间点引出三段故事,抒写迁址特殊时期的故宫人为了信仰和承诺所经历的三次选择、三种离别、三封家书。

故宫原创话题《海棠依旧》海报(央广网发 故宫博物院提供)

  出演该剧17名的故宫人来自展览、文物修复、古建修缮、文物数字化、文物管理、宣传教育、行政后勤、开放保卫等部门,通过这部话剧完成了一次与故人的深情对话。为了不影响本职工作,他们都是利用个人时间来排练。

  谈到此次赴沪演出,故宫博物院展览部副主任,团委书记、编剧王戈表示,上海对《海棠依旧》意义十分特殊。“1933年古物南迁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存放地便是上海,这座千里以外的城市与故宫有着跨越八十余年的渊源。”

  他介绍说,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故宫博物院一万余箱文物便分为五批运到了上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故宫人用了“沪上寓公”四字给文物编号,“寓公”指流亡他乡的贵族,这似乎寓意着故宫古物因避乱远走上海的无奈,还有几分幽默的自嘲与揶揄。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演出地点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即离当时位于原法租界亚尔培路的故宫博物院驻沪办事处不远。“在故宫人看来,这种巧合更愿意被当作是一种冥冥之中的召唤。”王戈说。

  此前10月13日,王戈曾带领十数名上海本土人文爱好者实地寻访了当年“沪上寓公”的足迹,从1933年国宝下船伊始的十六铺码头,到古物离沪赴宁的地点,沿途巡礼了南迁史中的依稀旧景。

《海棠依旧》剧照 (央广网发 故宫博物院提供)

  据了解,演出期间,编剧王戈也将在同济大学、上海文化广场、市西中学等地开展人文讲座,题目为《用真诚向前辈致敬——话剧 <海棠依旧>与故宫文物南迁》,以更为丰富生动的史料和《海棠依旧》剧台前幕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向观众讲述更加真实生动的南迁历史。

  近年来,从故宫特展,到文创产品,再到故宫题材的纪录片,近600岁的故宫博物院向世人制造了一次次惊喜,而这部由故宫人自编自演的历史话剧《海棠依旧》以匠心独具的故事结构、文雅深情的台词文本,故宫精神贯穿始终,加上故宫人的真诚演绎,向为文物南迁的前辈们献上敬意。

编辑: 韩晓余

故宫人演绎原创话剧《海棠依旧》

从今天(10日)起至12日,由故宫博物院原创出品的历史话剧《海棠依旧》作为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在沪隆重上演。这出由故宫人自己编演的话剧,讲述了故宫人为了文物南迁,留给自己和亲人的是漫长的等待和无尽的思念,却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保存、延续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