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10月7日消息(记者吴善阳)今年,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贾平凹的第16部长篇小说《山本》出版发行。作为寻根文学的实践者和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人物,贾平凹等作家不断“发出声音”,走在中国文坛的最前沿。10月6日至10月7日,上海交通大学举办以“贾平凹作品专题研讨会暨首届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论坛”,贾平凹先生亲临现场,讲述他的文学创作历程。德国著名汉学家、作家、德国波恩大学终身教授顾彬,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陈众议,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郜元宝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多元文化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彭青龙等做客让世界认识贾平凹对话会,畅谈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的观点和方法。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澳门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的国内外教授学者,齐聚上海交大论坛,共同探讨贾平凹小说的丰富内涵及国际传播价值。“让世界认识贾平凹”的嘉宾对话会吸引了600余名观众现场聆听。
贾平凹参加论坛活动并演讲(央广记者 吴善阳 摄)
新世纪以来,中国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实施了包括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译介工程等在内的多项翻译计划;与数十个国家开展了双边文学互译工作,交换翻译出版对方多部文学作品等等。所有这些举措,都旨在于推动文学负载着独特的中国文化源源不断地“走出去”“走进去”,走到外国千千万万读者的面前,走进各国各民族人民的心里。尽管数以千计的中国文学作品、特别是当代文学作品陆续被翻译成各种语言文字,但中国文学的学术传播还做得不够。彭青龙认为,中国外语学者应该以更宏阔的全球视野,更执着的家国情怀,更强烈的使命感,更高的自觉性,为创新构建外语学科学术话语体系贡献才智,真正实现在国际上传播“中国学术好声音”。
论坛上,来自中文和外语界的著名学者聚集到上海交通大学,对贾平凹先生作品以及中国文学的翻译和国际学术传播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贾平凹是中国当代作家中创作数量和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但相对于他在国内文坛的重要地位,与会学者讨论了贾平凹在国际上传播的不充分,并进一步思考全球化时代本土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以及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的问题和对策。陈众议认为,贾平凹是被低估的,中国文学总体上都是被国际文坛低估的,个中原因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宁认为贾平凹的作品已开始被人接受,将很快有效地走向世界,他的小说取得的世界性影响再一次说明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可能走向世界,在这方面翻译的中介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首届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论坛是一次跨学科、跨文化的探索与实践。在全球化与世界文学的语境下,无论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研究转向,还是跨文化研究的翻译研究转向,都预示着世界文学、比较文学、跨文化研究与翻译研究的重要关系。201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二级学科;2017年,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成为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五大方向之一,同年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批准成立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分会,架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彭青龙担任会长。该研究会践行“学科融通、文化传承、中西互鉴”的理念,团结全国外语学者围绕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领域开展国外合作与交流,为中国学者站在中国立场研究世界学术问题搭建了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