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一平米”马桶搬进了“螺蛳壳” 上海“留改拆”旧房改造成效初显

2018-10-01 16:21: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上海10月1日消息(记者杨静 林馥榆)上海持续推进“留改拆”并举、综合推进各类旧住房修缮改造工作。近年来,结合旧住房实际和居民群众所需,上海市区两级联动,不断完善配套政策,因地制宜、多策并举、分类施策,多渠道多途径地改善市民群众居住条件。

  一平米马桶搬进了“螺蛳壳”

  前不久,居住于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泰兴小区90岁老人王柏仁,作为城市更新的受益人之一,感谢修缮工程使得他真正得到了实惠。之前,手拎马桶给年迈的他在生活上造成了诸多不便,通过直管公房全项目修缮厨卫综合改造试点推行“一平方”托盘马桶改造,帮他解决了“如厕难”问题和王老伯一样,泰兴小区374户居民中的350户可以在自家的“螺蛳壳”也能享受独用卫生的便捷了。

经过厨卫项目修缮后,厨房间干净整洁(央广网记者林馥榆 摄)

  同在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的重华小区,修缮前存在外墙立面风化开裂、屋面渗漏、门窗损坏、上下水管道长久使用老化渗水等问题房屋的各种隐患给居民正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居民陈阿姨告诉记者,虽然现在还是公用厨房,经过修缮之后,厨房间都贴上了瓷砖,管线也重新布局,一户一个橱柜和炉灶,干净整洁了好多。

  静安置业集团负责人丁慧定表示,通过开展直管公房全项目修缮厨卫综合改造项目,重华小区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展开房屋的主体结构加固、隐患点排除、屋面翻修、外墙风化渗漏修复、公用设备设施整修等工程。通过实施全项目修缮改造,使得房屋建筑无论在外观还是在功能使用上都焕然一新,进一步提升了“南京西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房屋建筑应有的良好风貌环境。

  原址改造重建 工人小区换新颜

  始建于五六十年代的彭浦新村是上海首批工人新村。辖区内的彭三、彭一小区等早期公有住房,静安区现存最大的不成套的住宅区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旧住房改造办公室主任须炳荣还介绍,改造前彭三小区一到下雨,水就没到小腿,而且没有独立的厨卫也没有阳台造成了居民很多不便。

改造之后的彭三小区焕然一新(央广网记者林馥榆 摄)

  上个月,彭三小区迎来“五期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集中签约,878户居民苦等多年的“新居梦”终于踏出了关键一步。截至9月24日,签约率达到99.43%。

  须炳荣介绍,已经完成改造的四期项目,在拆除了原先的15幢老公房后,在原址上建造了3幢18层高层居民楼和3幢8层小高层居民楼。作为上海首个竣工完成的“拆落地”项目高层建筑小区,6幢居民楼全部都加装了电梯。建造高层后空出来的地面空间,用于建造一个可容纳285辆车的地下停车库建筑面积超过6000平方米的社区公共建筑空间。

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旧住房改造办公室主任须炳荣介绍五期安置房房型一览表(央广网记者林馥榆 摄)

  记者还了解到,正在签约期的五期安置房颜色对应一览表,租赁面积、安置房型和楼号一一对应,居民挑选一目了然。

  告别爬楼梯 手指一按轻松上楼

  “自从装了电梯,我一天可以下楼好几趟,去图书馆,去散步,方便。”家住宜川二村184号91岁的董老伯对记者高兴地说。

  宜川二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公房,居民平均年龄70岁,最大年龄94岁,上下楼十分不便。自2017年7月新安装的电梯竣工交付使用,这里的居民们只要手指一按,轻轻松松上六楼。为了能成功安装这部电梯,需要居民100%签字同意,楼组长沈秒芳不知在楼道上下来往多少次,她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挨家挨户做工作。

加装电梯之后,居民上楼方便多了(央广网记者林馥榆 摄)

  新加装的电梯可以容纳8人,除了政府补贴,还需184号居民自筹资金55万元。二楼至六楼居民承担的建造费用从3000元到98000元不等付钱的居民每户都有电梯卡,既能防止不明人士进入,也能节约能耗和减少电梯损耗,同时我们选用的电梯最多还可以容纳8人,这样老人的出行更为便利。”物业公司负责人姚啸洪说。而该项目也是上海政府简化审批流程的首个受益者。

  目前,上海全市已有204幢房屋通过居民意见征询完成加装电梯计划立项工作,已经竣工运行的47台,正在施工的29台。同时,相关政策和工作模式初步建立,基本形成了符合上海特点,能够引导业主共建共治的,行之有效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的路径和方法,对全市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经验。

编辑: 韩晓余

“一平米”马桶搬进了“螺蛳壳” 上海“留改拆”旧房改造成效初显

上海持续推进“留改拆”并举、综合推进各类旧住房修缮改造工作。近年来,结合旧住房实际和居民群众所需,上海市区两级联动,不断完善配套政策,因地制宜、多策并举、分类施策,多渠道多途径地改善市民群众居住条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