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6月17日消息(记者杨静 通讯员袁蕙芸)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马雄教授研究团队在消化领域权威期刊《胃肠道》在线发表重要原创性研究成果,揭示了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马雄教授(央广网发 仁济医院 供图)
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由于最初的临床症状与病毒性肝炎症状相似,临床上诊断比较困难。因此,准确及时地监测出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特异性指标无疑对诊断以及进一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态改变与多种肝脏疾病的发生相关。研究发现,AIH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衡表现为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且总体菌群结构和健康人群有所不同。有11种菌属的相对丰度在AIH患者和健康对照中有差异,主要表现为专性厌氧菌的相对丰度下降,潜在致病菌的相对丰度增加。
基于AIH患者特有的肠道菌群结构构建疾病预测模型,能够有效判别AIH患者和健康对照。韦永氏球菌属(Veillonella)在AIH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其相对丰度在AIH患者中增高最为显著,且与患者的血清AST水平以及肝脏炎症分级正相关。
据悉,这是马雄研究团队关于自身免疫性肝病肠道菌群变化的另一项研究成果,关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肠菌紊乱的研究于2018年发表于GUT封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