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喜迎上海两会 | 申城“大事件”见证代表履职新成效

2018-01-22 09:58:00来源:新民晚报

   5年来,烟花爆竹零燃放让“千年习俗”为之一变,“五违四必”环境治理让城市环境和民生同步改善,“天花板下不吸烟”让公共健康意识进入新时代。这些大时代中的大事件,见证了申城代表履职新成效。

  “千年习俗”改变

  外环内烟花爆竹实现“零燃放”

  图说:公安干警和志愿者放弃节日休息全员上岗,日夜巡逻守护市民安全,确保烟花爆竹零燃放。孙中钦摄

   2016年春节,申城外环内烟花爆竹实现“零燃放”,千年习俗为之一变。“零燃放”,缘自社会治理的进步和城市法律素养提升,肇始于代表履职。

   2014年元月,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由厉明代表领衔138位代表联名倡议春节期间市民少放不放烟花爆竹,以此控制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的环境污染之害、公共安全之害。2015年元月,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58位代表再提立法案,建议更严立法管控烟花爆竹燃放。2015年4月,修订《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从立法预备项目转为正式项目,并于12月审议通过。进入2016年,申城公安、消防等执法部门都进入最严管控烟花爆竹的执法状态。

   2016年春节,申城180个回收点累计接受市民主动上交烟花爆竹1500余箱;除夕夜、年初五凌晨共清除烟花爆竹垃圾62.1吨,全部位于外环线以外;除夕夜至年初一凌晨,外环外区域PM2.5浓度明显高于外环内,年初四晚至年初五凌晨,空气质量始终保持在“优”。

   丙申新春,申城有史以来“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措施最严、力度最强”的烟花爆竹管控成果丰硕——外环以内基本无燃放,外环以外燃放量显著减少,7天长假外环内烟花爆竹产生垃圾为“零”,引发火灾事故为“零”。

   “零燃放”得以实现,关键在于,依法治市为社会治理进步提供了强大支撑。新修订的《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自2016年1月1日起实施,人们曾经对法规能否得到落实感到忐忑。但是,外环线内禁售禁放烟花爆竹的法定规范,得到了不折不扣地执行。申城的法治素养和文明程度,没有令人失望。曾经对申城基层社会治理、社会发动能力的猜测——所有曾经悬着的心,终于,都安然落地了。

   20世纪90年代初,申城曾在春节期间禁放过烟花爆竹。但是实施过程中遇到巨大困难,执法者只能摇头苦叹法不责众,“禁放令”不了了之。20多年后,“禁放令”为何能不折不扣地执行?天时、地利、人和,无疑助推了丙申“零燃放”。2013年12月2日,申城首次触及最高级别空气污染——六级“严重污染”!当PM2.5成为申城乃至中国环境主要问题的时候,面对一个流传了千百年的习俗,当这种习俗带来的弊病远远悖离城市文明的现实需求,舆论、立法者、执法者、基层自治力量,表现出空前地一致、积极和主动。

   时代发展到今天,城市会遇到各种各样“成长的烦恼”。这些烦恼中的多数,都要通过法定规范、行政执法、社区自治,得到最终化解,这将是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的常态。

  “五违四必”治理

  依法拆违改善民生

  图说:临汾路高压线走廊下大型违章建筑集聚地经过全力整治,违建拆除后,已建成了如今的公共绿地。刘歆摄

   2014年,市十四届人大代表走访基层活动中,浦东合庆镇居民黄月琴老妈妈告诉市人大代表爱新觉罗·德甄,由于无序发展,乡村环境脏乱差令人无法容忍,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见家乡水清岸洁。

   2015年元月,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德甄向时任市委书记韩正代表转达黄妈妈的心愿,由此拉开全市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的序幕。

   申城环境综合治理,诞生了一个新名词“五违四必”——违法用地、违法建筑、违法经营、违法排污和违法居住;安全隐患必须消除,违法建筑必须拆除,脏乱差现象必须改变,违法经营必须取缔。

   今天,看着家门口岸洁水清,黄妈妈备感欣慰。浦东合庆镇,只是申城乡间一隅,其间环境向好,却是申城依法拆违改善民生的一个缩影。在申城,2015年7月至2017年9月,大力推进的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其间,通过三轮治理,50个市级地块共消除违法用地21045亩,拆除违法建筑2225万平方米,整治污染源3395处,关闭无证及淘汰企业9922家。2017年,持续推进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完成第三批22个市级地块整治,全年拆违目标将超过5000万平方米;完成48万平方米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4.4万平方米郊区城镇旧区改造,实施300万平方米旧住房综合改造。两三年里,申城拆违共计1.5亿平方米,有效改善了城乡面貌和居民生活环境。

   2017年11月,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41次会议通过几部地方性法规的修改决定,《上海市拆除违法建筑若干规定》位列其中。新时代,让城市发展更有序,拆违,不只是要拆除那些违法建筑,不只是要改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更是要在综合治理中,提升城市法治素养,增强遵法守法意识。

  天花板下不吸烟

  公共健康意识进入新时代

  图说:金虹桥国际中心的餐饮商铺内,工作人员在张贴室内全面禁烟的标识。刘歆摄

   今天,为了公共健康福祉和公共环境保护,面对减少“烟草危害”的公众呼声,申城是否要在公共场所扩大控烟区域,是,或不是?申城地方立法选择了前者。

   市人大代表吴凡,从事医疗健康事业,也是全面禁烟的积极推动者。2015年元月,吴凡等11位代表向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尽快修订《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的议案,这一议案被大会列入立法案。这份立法案的核心内容是:扩大强制控烟场所范围,将室内工作场所纳入强制控烟范围,取消现行条例“允许设立室内吸烟区或吸烟室”的规定。

   2016年11月11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33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的决定。新的控烟条例中,最引人关注的新增条款莫过于第六条:“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内禁止吸烟。”新增第六条,意味着,申城公共场所的室内控烟区域从过去的特定场所扩大到所有场所;在公共场所,天花板下不吸烟。

   2017年3月1日,修订后的控烟条例实施。公共场所,天花板下,禁烟,成为法定规范,除了行政处罚种种罚则之外,又该有哪些必要的技术手段来推动执法?

   一种业已采用,普遍认可的办法是:全市统一举报电话。申城著名的12345热线,已是控烟平台。发现违法吸烟,市民要举报,随时可拨12345。搭建这个平台,不止是要方便市民投诉,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一种便捷的方式,鼓励市民行使劝阻权,达到充分普法的社会效果,让越来越多的人把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当作“不影响他人”、“遵纪守法”的自律修养。

   一时还无法戒烟,需要抽烟的人们,又该何去何从?除了努力摆脱烟草之害,还有一个去处——室外。在申城公共场所控烟条例实施5年时,市健康促进委员会的统计表明,全市已有658家区镇机关签订了创建承诺书,长宁、浦东、原闸北等不少政府办公大楼已完成室外吸烟区的设置。

   2017年3月1日起,无论是在餐厅、饭店,还是办公室,只要是法定禁烟场所,依法发生的变化是:室内吸烟室,取消了;桌子上原有的所有跟吸烟有关的器具,撤走了;醒目位置统一的禁止吸烟标识和监管电话,出现了;劝阻吸烟人员或者组织劝阻吸烟的志愿者,上岗了。“在公共场所,无论是室内全面禁烟,还是室外扩大控烟区域,都体现了地方立法严控烟害的引领性。”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丁伟在法规解读中说。天花板下不吸烟,申城公共健康由此进入新时代。

   新民晚报记者 姚丽萍

编辑: 唐奇云

喜迎两会 | 申城"大事件"见证代表履职新成效

申城环境综合治理,诞生了一个新名词“五违四必”——违法用地、违法建筑、违法经营、违法排污和违法居住;安全隐患必须消除,违法建筑必须拆除,脏乱差现象必须改变,违法经营必须取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