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市南印记 | 庭院深深 深不过历史——龙口路

2019-01-15 20:18:00来源:“微市南”

  在老城区信号山周边,有四条以“龙”为首字的街道:龙口路、龙山路、龙江路和龙华路。边拍边查,居然发现一些鲜为人知又颇为有趣的史料。信号山由大石头山(修了齐东路后大石头山分为信号山和伏龙山)改名为信号山。因山形如昂起的龙头,因此也叫龙山。山周围有五条带“龙”字的马路,前文所述的四条路和伏龙山路,也有人叫它“五龙山”。

  龙口路南起鱼山路大学路路口,北至江苏路青医路口,也是德占时期的老街。相传清朝末年,青岛口是一个繁荣的市镇,商店林立,作坊众多。德占青岛后,首先拆除了这个市镇,店主们被迫迁往大鲍岛(现胶州路一带)乃至台东镇。原地被重新规划,在昔日店铺之址上建了阿里拉街,以后在青岛河上建了一座石桥,使街道得以向南延伸。中国收回青岛后,石桥以南的路叫鱼山路,石桥以北一直到另一座大堤,横跨大峡谷,这之间的路叫龙口路。

  对于早年居住在附近一大片区域的居民来说,这条老街曾是百姓生活的中心,承载了了太多的历史记忆,意义非凡。尤其从大学路路口到广西路路口,短短的百余米的路上,曾经聚集了菜店、布店、药店、百货店、文具店、茶叶店、糕点店、邮局、照相馆、理发馆等等,日常生活所需,一应俱全。早年每到夏季,路口总有一位叫卖冰糕的老奶奶,5分钱的奶油冰糕曾是多少孩子的最爱。

 

 

 

  龙口路1号是一座大的宅邸,它的主人是老青岛人都熟悉的赵琪。赵琪(1882—1957),字瑞泉,青岛德华大学毕业后留学德国,回国初任胶澳总督府德文翻译,后曾任北洋政府外交顾问、两湖巡阅署顾问、交通部谘议。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设胶澳商埠局,赵琪任总办(相当于市长),成为青岛最高统治者。日占时期,赵琪当了汉奸,先后任青岛治安维持会会长、伪青岛特别公署市长。抗战后,被捕又被释放。其女儿是著名画家赵仲玉。

 

  龙口路东侧的小巷子里,两侧墙壁的青岛风景画吸引了路人的目光。总督府、青岛火车站、天主教堂等岛城的德式老建筑纷纷被画上了墙壁。龙口路居民楼经过改造翻新后,道路两侧墙体找来美术师画上了老青岛建筑和新青岛的风景图片,与附近的老建筑相呼应,成为这里一道独特风景。

 

 

  龙口路23号和21号甲,像两座双生楼,同是二层的小楼,平屋顶,凸起的露台。它们的构造几乎一样,就连楼内木质的楼梯扶手上的花纹都是一样的。有资料显示它们是义聚合钱庄主人的别墅。

 

  龙口路25号,曾经是个煤店,每到入冬前,周围居民拉着地排车小推车赶来排队买煤,场面也颇为壮观。煤店职工也会送煤上门,由于周边都是上坡下坡,由此涌现出不少助人为乐的好事,也成为小学时作文的素材。

  龙口路36号,一座三层老宅荒废着矗立在路边,因为长年闲置已经长满了爬山虎,夏季整栋房子更是满墙绿色,像是一座“绿色城堡”。据说此楼是部队的军产。

  时值深秋,楼背后的爬墙虎是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龙口路40号,这里是华岗故居。华岗是中共早期革命家、编辑家、哲学家、史学家、教育家,1950年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校长时就住在这里。小院内有竹有松,郁郁葱葱非常美丽。别墅是一座花岗岩筑底的二层小楼,黄色的墙面,凸起的飘窗,与美丽的小院相得益彰。

 

 

 

 

 

  龙口路60号,在鲁海《老街故事》中写道:“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以后,德国侨民又再次增多,在龙口路上端建了德国俱乐部,设有电影厅,放映德国电影。又建有德国学校,招收德国侨民子弟,解放后曾作为护士学校。”

 

 

 

 

 

  龙口路上到坡顶向右转弯处有一处小公园,是周边居民锻炼休息的场所。公园中心有一棵树冠巨大的百年雪松,是我小学时最常爬的一棵树。

 

编辑: 唐磊

市南印记 | 庭院深深 深不过历史——龙口路

在老城区信号山周边,有四条以“龙”为首字的街道:龙口路、龙山路、龙江路和龙华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