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镜头丨长大后,我就变成了你

2018-12-17 16:19: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济南12月17日消息(记者 唐磊)蒸汽、内燃、电力,爷爷、爸爸、儿子。祖孙三代见证了中国铁路从慢到快,再到“中国速度”的巨大变化。火车型号、速度的变化,则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李志明的工作证(央广网记者唐磊摄)

  李志明,李家三代中第一代铁路人,1958年参加工作。那个年代,进入铁路部门也就意味着稳定,但稳定不代表安逸。当时,新中国的铁路事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施工环境非常差,通信用的电杆都靠肩抬人抗,全部是人工搬运,薄薄的帐篷就是工人们的露营地。”李志明曾向儿子李树军描述过当时艰苦的工作场景。

1962年,李志明参加工作合影(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修铁路苦,坐车也是个苦差事。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李志明在安徽省蚌埠市负责通信站改施工,距离济南有480多公里。“那个时候火车还是蒸汽机车,烧煤的,每小时也就跑60多公里,还没有直达,需要从徐州倒车,从蚌埠转到徐州再到济南,路上至少需要16个小时。”李树军告诉记者,每次父亲春节回家,来回路上都得耽搁整整四天,“每次回家都是匆匆忙忙,在家呆的时间很短。”

工作中的李树军(央广网记者唐磊摄)

  常年在外忙碌的工作,李树军对于父亲的印象,更多的是那条窄窄的铁轨和手里小小的火车票。父爱的缺席让小时候的李树军颇有抱怨,不过当他第一次坐上火车,听到汽笛声响起,火车缓缓启动的那一刻,一种自豪感在他心中升起。“这就是我父亲为之奋斗的事业。”1981年,李树军参加工作,他依然选择了铁路,成为李家第二代铁路人。“自己从事了这个行业,心里对父亲的理解就更深了一层。”

工作中的李树军(央广网记者唐磊摄)

  李树军这一代铁路人可称得上是承前启后的一代。“我1981年参加的第一个工程是胶济线通信施工,那时候火车就变成了内燃机车,烧油的,时速达到了80公里。”不同于父亲一辈子与蒸汽机车打交道,李树军赶上了蒸汽时代的“尾巴”,迈入了“内燃机车时代”。

  火车速度提高了,坐火车的人也多了不少,要是赶上春运,那更是苦不堪言:“春运的时候车厢里真是人挤人,车门挤不进去,就只能爬车窗进去。”李树军告诉记者,挤进去也不能放松,中途连上厕所都不敢,“怕回来就没地方了。”

  从业38年,李树军参与了铁路电气化改革以及火车提速的相关工作,见证了内燃机车的兴起、发展与衰落。同时他也是动车、高铁时代的建设者,见证者。

济青高铁参建员工日夜奋战(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2018年12月9日,备受瞩目的济青高铁试跑,预计到2018年底正式开通运行。在济青高铁的众多建设者中就有李树军和他儿子李翔的身影。作为家中第三代铁路人,2010年,李翔正式成为一名铁路工作者。

工作后李翔成为李家第三代铁路工作者(央广网记者唐磊摄)

  “小时候每次坐火车内心都有种自豪感,这就是爷爷和父亲为之奋斗的铁路事业。怀揣着祖辈父辈的期望我也光荣地成为了一名铁路建设者。”两代人的铁路印记深深地烙印在李翔心中 ,工作后的8年间,李翔先后参加了吉图晖客专、龙烟客专、石济客专、济青高铁、盐通高铁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

2018年10月20日济青高铁冷滑试验顺利完成(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李翔见证了中国高铁事业近些年的飞速发展,感受到了中国铁路的“中国速度”,“现在出门基本都是高铁,过去单程需要两天,现在一天就能打个往返,回家方便多了。”

  从慢似拖拉机的蒸汽机车,到跟汽车速度基本一致的内燃机车,再到如今远远超过汽车速度的动车、高铁,中国铁路速度的变化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李家祖孙三代铁路人,只是千万中国铁路人中平凡的一员,中国成为世界高铁第一大国,所依赖的也正是千千万万平凡的铁路人。

编辑: 刘海奎

镜头丨长大后,我就变成了你

蒸汽、内燃、电力,爷爷、爸爸、儿子。祖孙三代见证了中国铁路从慢到快,再到“中国速度”的巨大变化。火车型号、速度的变化,则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