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 要闻 | 报摘 | 纵横 | 图站 | 调查 | 快讯

 首页 > 新闻中心 > 草原文化

乌兰牧骑:传播民族文化的草原轻骑兵

2008-01-03 09:53   来源:新华社    打印本页 关闭
     中广网呼和浩特1月3日消息 50多年前,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草原苏尼特右旗,9名牧民拿着4件乐器,坐着两辆古老的勒勒车,54天里行程3000多公里,演出30多场,牧民把他们称为“乌兰牧骑”(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如今,内蒙古乌兰牧骑发展到68支,队员达2000多人。

    只有一个观众的演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内蒙古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差,交通不便,欣赏文艺演出是群众精神生活的“奢侈品”。为了让广大牧民群众能看上演出,乌兰牧骑队员往往长途跋涉,克服种种困难。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学会会长达·阿拉坦巴干回忆,1975年的一天,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从赛汗乌力吉苏木到赛汗布仁牧场演出,半路拖拉机出了故障,队员背起乐器和行装,步行60多里赶往演出点,已是凌晨3时,第二天早晨照常演出;另一次,赤峰市翁牛特旗乌兰牧骑到阿日山牧区活动,在沙漠里迷路了,18名队员徒步跋涉,靠4斤点心坚持了两天两夜,最终被牧民救出沙海……

    “红色文艺大旗不倒,靠的是乌兰牧骑精神。”内蒙古直属乌兰牧骑负责人说。

    多年来,乌兰牧骑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有一年春节期间,他们到二连浩特对边防部队慰问演出,听说边境线上有个哨所一名战士站岗无法看演出,专门派出一个小分队,赶到冰冻雪封的哨所,进行了一场“只有一个观众的演出”。

    “玛奈乌兰牧骑赛”

    “人少节目多,反映新生活,宣传又辅导,演完就干活。”这是乌兰牧骑在基层的写照。   乌兰牧骑演员一般20人左右,每个队员一专多能,能演能导还能编。节目内容以反映农牧民生产生活、歌颂当地新人新事为主。   全国文化系统模范工作者、原内蒙古直属乌兰牧骑艺术团团长牧兰说:“我们这些乌兰牧骑的队员大多出身农牧民家庭,演出之余,该打草就打草,该剪羊毛就剪羊毛,和群众是一家人。”   演出之余,乌兰牧骑为农村牧区培训业余文艺骨干、办展览、讲时事,有的队员为群众理发、修理收音机、照相寄信。有的乌兰牧骑在下乡途中,参加抗洪扑火等救灾。牧民们看到乌兰牧骑下乡,就伸出大拇指称赞:玛奈乌兰牧骑赛!(意为:我们的乌兰牧骑真好)

    传送民族文化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安泳锝说,50多年来,乌兰牧骑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创作源泉与灵感,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创作演出了3万余个文艺节目,创作出《顶碗舞》《牧民的喜悦》《彩虹》《鄂尔多斯婚礼》等一批艺术精品。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鄂托克旗乌兰牧骑编排了一个小型歌舞表演节目《鄂尔多斯婚礼》,集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于一体,如今已成为鄂尔多斯经典保留节目和内蒙古自治区受著作权法保护的文艺品牌,在本地区演出达1万多场。

    乌兰牧骑挖掘和整理了大量优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将安代舞、长短调民歌等富有草原情调的民族歌舞、乌力格尔等民族曲艺形式,以及马头琴、胡必思弹奏等吸收到自己创作中,丰富了乌兰牧骑的表演艺术。

    乌兰牧骑的足迹遍全国,他们还到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将乌兰牧骑精神和内蒙古独特民族文化传播到世界。(李泽兵)

责编:格格中国广播网
分享到:

相关新闻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我要纠错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