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声论坛
中广邮箱

加入桌面 | 设为首页 | 天气预报 | 节目时间表 | 网站地图RSS定制

新闻中心

头条 | 要闻 | 央广·策 | 今日锐点 | 图站 | 调查 | 滚动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就世博成功举办接受媒体联合采访

2010-11-11 18:24   来源:东方网    打印本页 关闭

    

  六、世博的有些成功经验应该而且可能制度化和长效化

  记者:另外我们知道,上海世博会这次在运营管理上运用了很多的新技术、新手段。比如说,这次园区集中应用了1300多辆各种新能源的汽车,可以说整个世博园区就是全世界一个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的实验场。俞书记感觉这次实验效果如何?

  俞正声:这次应该说是电动车、电动公交车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一次高强度使用。我们园区的公交车全是电动的,高强度就是每天的客流量大得不得了,园区的公交车每次都是满满的,过江线跑来跑去,又上坡又下坡。大规模,就是达到了上千辆。电动车换电池,进站之后两三分钟换完就出来了。这么大规模、高水平、高强度应用,世界上是第一次,这是非常可喜的成果。你大概紧接就问我,在市内用不用这种车?

  记者:这也是上海市民很关心的。

  俞正声:我们肯定会用。

  记者:据我所知,这种绿色汽车、新能源汽车使用成本是很高的。

  俞正声:它的制造成本很高。我们经常在讲绿色,讲低碳,绿色、低碳不是没有代价的。风电、太阳能电池,发电成本都高于煤电。但是你如果把环保成本都算上,那就是另一笔账。电动车目前的成本远远高于汽油车、柴油车,这里面就有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没有大规模使用,它的价格下不来;你越不用,那么它的价格永远也下不来。作为政府,凡是有利于长远发展的事情,总是要用公共财政支持它的使用。所以,电动公交车的使用,财政是要给予支持的。至于说是在哪个线上用,多长距离用,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怎么支持,这个还没有最后确定,市政府还在研究。

  记者:除了刚才我们提到的新能源汽车以外,我们注意到这次世博会的交通组织协调,包括大客流的预警和引导,这方面的工作也做得非常好,充分体现出了这种信息预测发布的效率和效果。据说这背后是一个非常科学、非常庞大的信息系统和平台在支撑运作。

  俞正声:现在世博会上除了电动车还有多项新技术,如第四代移动通信TD-LTE,是中国移动搞的。这个技术会给我们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我们手机的上网速度会提高几十倍。简单地说,像你们现在的直播摄像,可以不带线了,只带着电池,它的传送速率是够的。

  对于世博会的管理来说,信息系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种信息系统大概有几种功能。一种是门票系统。世博会的门票,我们现在7300万,不是入园人数,是票检的入园数。拿着工作证入园的,不统计在这个数里,这跟以前的世博会不一样,因为以前的世博会技术没有到这种程度。这个门票上面带着芯片,芯片过一张它统计一个数。所以,我们可以随机地发布现在入园的数量,每天都可以发布累计的入园数量,这个票检系统对于我们引导客流是很重要的。第二个系统,就是对在园人数的监测,现在在园有多少人,这些人中间来自上海的多少,来自外地的、某一个省的多少,每天的在园数随时都可以判断出来,当然这个准确性不如第一个,准确度大概有90%以上吧。第三个系统是安全监控系统,包括我们世博园区有很多隔离网,网上可以监测,空中抛物它可以报警;也包括我们在园区的这几千个探头,汇聚起来,就是一套安全监控系统。第四个是支持系统,就是预测的支持系统。每天入园数的预测,大部分时间都是比较准的。它是建立在这一天外地人到上海的数量,跟历年同期的比较,当天的客流和前一日的客流比较,它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可以预测下一天的数量。

  这几个系统汇聚到园区的指挥室,有一个屏幕上显示入园的数量,有一个屏幕监控园区的运行状况,还有一个屏幕可以打出很多曲线。有一条曲线X轴是时间,Y轴是人数,就是入园人数随时间的变化,跟昨天的曲线一比就可以判断出来,过了11点左右,大体可以判断今天的全天入园数是多少。还有一条是在园人数的曲线,它能分析出前一天高峰数是多少,出园高峰在多少,到晚上是多少。这种曲线有若干条,使我们比较准确判断园区的各种情况。

  还有一个系统就是指挥系统,我们园区的指挥中心、公安局的指挥中心、市委指挥中心,公安部前方协调组还有一个指挥中心。这4个指挥中心都可以共用的,而且这4个指挥中心有一个四方视频会议系统,我们一开机,4家可以随时开会通话,随时研究问题。所以,指挥是高效的。

  正因为运用了很多的系统技术,我们园区的上下情况随时相通,指挥命令是传达畅通的,有关信息的预测和园区人员的分布,我们对情况是心知肚明的。

  记者:这次世博会无论从规模,还是观博的人数都创了历届之最,而且举办期间又经历高温酷暑天气。在这种情况下,园区内没有发生集体性食品中毒事件,而且我们有一些成功的做法还被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建议大规模推广。这么成功的食品安全保障,是怎么做到的?

  俞正声:从技术角度看,有两条:一条是一些重要的产品,加上射频的电子标签RFID,可以判断这个产品是从哪儿来的,可以追溯到它的根源。这对于确保食品安全是很重要的。我们世博园区的大部分产品都建立了在射频芯片基础上的可溯源的制度。

  第二个就是中央厨房。所谓中央厨房就是在园区外建立了若干个集中加工食品半成品、或者是原料的检验和配送的基地。像我们世博园有六个大食堂,每天大概有10万以上世博工作人员在里面吃饭。这些食堂是一个中心厨房供的货,米和面都做成半成品了。蔬菜加工,都是他们进行检验的。这种中央厨房的配送体制,对食品安全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我们世博期间,特别是相当一段高温期没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它是建立在这些基础上的。

  这些东西,有一些应该是可以推广的。比如说,食品可溯源、可追踪的技术可以推广,但是上海的农产品建立这个还可以,全国恐怕还有待时日。中央厨房的制度推广起来就更难一点,它要增加成本。当然这个增加成本会带来安全的成效,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广这种制度,对食品安全是有很大保证的。

  记者:也就是说世博会上的成功经验,在闭幕之后,老百姓是能从中获益的。

  俞正声:有一些是可以从中获益的,有一些还需要创造条件。我说就是应该而且可能形成制度化和长效化。有些是应该的,但做起来有困难,因为需要付代价。比如说世博园里鲜花盛开6个月,全市要做到这点,恐怕有困难。世博厕所的清洁程度,全市都做到目前也有困难,这需要付出大量劳动,付出成本。

  记者:我们广大市民包括来上海旅游的游客还有一个切身的体会,就是今年以来上海的空气质量有很明显的改善,市容市貌也是多年来最好的。但是,现在大家又有一些担心,世博会闭幕以后,一些原来的老问题会不会又“回潮”?

  俞正声:你让我讲真话,就是会有一些“回潮”的。但我们要尽可能使世博期间形成的东西制度化。为什么这6个月好呢?上海没有关工厂啊,宝钢、发电厂、石化厂,这些工厂都没关。当然,一方面取决于我们多年来不断地进行清洁生产,我们的能耗下降,像我们的电厂,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的煤耗降到280多克,这是全国领先,也是世界水平了,煤耗降了,当然污染就降了。所有电厂脱硫装置都解决了,正在上脱硝装置,就是把一氧化碳或者氮氧化合物降低了。“十二五”还要降低微小颗粒物排放。但是世博前、世博后这么明显的变化,更多是因为工地。世博后的工地肯定不会像世博前那么多。所以,你说会不会完全回到世博前的脏乱状况,不会的。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工地的文明管理、文明施工,这方面要加大力度。

  世博各个展馆施工期间,文明施工程度最好的是日本馆。日本馆的施工见不到扬尘,见不到脏乱,我们建交委在那里开过现场会。如果上海市中心的工地达到日本馆的水平,我们的扬尘会大幅度下降。这需要制定更严格的规范,不能放松。要严格地检查,靠群众的监督,使我们工地的管理水平上去,扬尘下来。这是要下决心的。

责编:时晨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我要纠错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