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首页 > 教育十年 > 正文

教育强国的理想与现实
2012-10-23 10:16   来源:中国教育报    打印本页 关闭
    

  中国当代教育强国思想

  教育强国是一个中国化的概念,是中国共产党着眼于世界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趋势所作出的政治选择,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国家思想和教育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的艰苦探索和努力初步解决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中国现代化作为一个理想目标,引领着中国走向前进。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要搞四个现代化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邓小平的思想充分体现了教育强国的思想精髓。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科教兴国思想。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创造性地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重要思想,并进一步强调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明确提出教育强国的思想。2010年7月,胡锦涛在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强国必先强教”,“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教育强国的战略思想,深刻揭示了我国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新任务。

  建设教育强国是国家的战略选择

  共同发展是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发展。1986年8月19日至21日,邓小平在天津听取汇报和进行视察的过程中说:“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鼓励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率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80年代末的教育发展水平,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共同富裕体现在物质发展和精神发展两个层面,而体现在精神层面,就是要追求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发展。

  共同发展是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本世纪上半叶,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两个宏伟目标,这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11年9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表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同发展是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

  共同发展是实现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与经济发展道路相同,中国教育发展走过了一条从率先发展到共同发展的道路。进入21世纪,全体人民享受公平教育,人力资源得到普遍开发,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教育强国,是推进国家富强、实现人民富裕的持久动力。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意义在于:

  第一,教育强国是世界潮流,是竞争保障。只有教育的强大,才能赢得经济的强大;现时的教育价值取向应该是为大多数学生提供优质教育。21世纪第二个十年到来之际,在一个占全球1/5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建设教育强国,不仅将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重大影响,无疑也将改变世界的教育格局和人力资源开发版图,提升整个人类的知识、能力和创造力水平。

  第二,教育强国是国家意志,是强国之基。温家宝总理指出:“教育兴国、教育立国、教育强国都是国家意志。”中国实现和平发展,需要建设教育强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人才强国,需要建设教育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更需要建设教育强国。

  第三,教育强国是人民意愿,是富民之本。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温家宝总理强调指出:“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责编:安红丽中国广播网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