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浏阳“博士村”:1200多户家庭培养了21位博士

2017-04-18 15:13:00来源:长沙晚报

村民罗建植培养了两个博士儿子,孩子从小到大的成绩单、录取通知书等“家庭档案”如今都存在他的iPad中。长沙晚报记者颜开云 摄

  家训:

  “尚学进取”

  在浏阳沙市镇秧田村文体馆附近,一座颇具特色的湖湘耕读文化馆正在筹备建设中,馆内将分为家风文化展示区、乡贤文化展示区和传统文化体验区三大板块,预计今年10月可建成开馆。

  秧田村是远近闻名的“博士村”,这个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屋场历来崇尚“耕读传家”,尚学进取在当地蔚然成风。相关数据显示,截至去年中国共授予各类博士33.5万人,加上在读博士生20多万人,相当于1000户家庭出一个博士。而秧田村,这个1200多户家庭的小山村走出了600多名大学生,其中硕士100多名、博士21名。

  榜样:首位博士年过八旬,毕业于哈佛

  最美不过四月天,秧田村处处生机盎然。村里的秧田片区有一面新奇而醒目的“博士墙”,村里21位博士悉数“上墙”。秧田村党支部书记罗泽及说,设立“博士墙”的初衷是树立榜样,弘扬“知识改变命运,文化孕育美德”的风尚。

  第一位从小村走出去的博士是罗宣干,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退休教授,如今已80多岁。罗宣干的侄子罗昊海告诉记者,三伯父罗宣干先后在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哈佛大学求学。

  “三伯父一直是我们后辈的榜样,我们堂兄弟姐妹14个人,10个上了大学,现在他的孙辈也有4个正读大学。”罗昊海说,为了鼓励家人读书进取,罗宣干专门在银行存了一笔教育基金,“谁去美国读书就可获得资助。”

  在秧田村,像这样培养出多个大学生的家庭并不少见。

  在英国老牌名校格拉斯哥大学读了九年法学的罗兆婧是秧田村目前最年轻的博士,其父亲罗碧波是恢复高考后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我们兄弟姐妹六个,五个上了大学,弟弟罗晴是北方交大的工科博士。”站在“博士墙”前接受记者采访时,罗碧波颇为高兴地说,他曾在当地中小学任教5年,墙上“既有自己的家人,也有原来教过的学生”。

  传承:好家风代代相传,历久而弥新

  在秧田村,谁家挣钱多并不让人眼热,谁家孩子的成绩好、肯用功才令人称道。“谁家出了几个大学生,哪家孩子考取了硕士、博士,这才是最有面子的事。”村民们说,重视教育已成为这里的独特民风。

  罗碧波说,自家的好学风,得益于当地尚学进取的优良传统,还有母亲带了好头。“我母亲说,她要是生在现在,肯定也可以成为博士。”罗碧波笑着说,87岁的母亲张秋香,只读过两个月的夜校,却一辈子爱读书,现在每天早上还坚持阅读一小时。去年4月,这个大家庭在“书香湖南·我最喜爱的书香之家”活动中荣获“书香之家”称号。

  好家风代代相传,历久而弥新。村民罗建植两个儿子都是上海交大毕业的博士。“再穷再苦不能穷教育苦读书。”罗建植表示,他当年做篾匠,省吃俭用,但孩子每一期的学费必定早早准备好。

  罗建植是个有心人,儿子小时候的作文、成绩单及后来的录取通知书、往来书信等,他都精心保留下来了。前几年儿子给他买了个iPad,他就把这些“家庭档案”拍照存在里面。“你看,这是大儿子写给小儿子的,跟他交流学习情况……”罗建植表示,以前他把这些故事讲给孙女佳贝听,勉励她学习爸爸、叔叔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刻苦认真的学习作风,如今佳贝已在美国上大学。

  “一个大学生能够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一批大学生可以改变一个村庄的精神面貌。”罗泽及表示,读书才有知识、有方向,村里将在尊师重教的良好基础上,建立促学奖学基金会,奖励成绩优秀者,扶持家庭困难者,续写“博士村”勤耕重读的故事。(记者颜开云 通讯员谢祥华 郝荣荣)

编辑: 郑睿
关键词: 博士村;浏阳;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