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李记泽:打造"武汉样本" 当好科技成果转化的"新红娘"

2018-10-09 16:29: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武汉10月9日消息(记者赵珂 凌姝 黄炎秋)编者按:2017年8月14日,全国首个科技成果转化局在武汉市宣告成立,开全国之先河,破体制之坚冰。时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科技成果转化的“武汉样本”砥砺奋进已逾一年,带来了哪些新气象、新作为与新思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近日专访了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局常务副局长、武汉市科技局局长李记泽。

  记者: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转变成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科技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举措。一年前,武汉科技成果转化局成立的初衷是什么?

  李记泽:武汉现有89所高校,其中“985”、“211”高校7所,科研院所121家,院士68名,在校大学生接近130多万,科研实力和科教资源应该来说位居全国前列,但是长期以来,武汉地区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走不出“深闺大院”,很多成果“束之高阁”,科技成果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的现象一直存在,这也是全国的共性问题。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科教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变,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去年8月,武汉市委、市政府开全国之先河,破体制之坚冰,创造性设立了“虚拟机构、实体运作”的科技成果转化局,同时成立了校地协同,高位对接的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的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院士专家顾问团,为科技成果转化把脉会诊,旨在进一步强化在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图为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局常务副局长、武汉市科技局局长李记泽正在接受采访 央广网记者黄炎秋 摄

  记者:武汉科技成果转化局成立一年以来,为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武汉样本闯关破障。请问主要举措与思路是怎样的? 

  李记泽: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们强力实施“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工程”,从成立转化局到今年6月份,已成功举办了武汉大学等9场大型专场对接活动,签约项目398个,签约金额433亿元,科技成果转化的“武汉样板”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我们主要做到了 “六抓”。

  一抓源头,提高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有效供给。出台《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和《促进在汉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行动方案》,深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三权改革”。实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工程,加快建设和完善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以及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等大科学装置。今年市财政安排4000元专项资金支持高校院所应用基础项目,每个项目资助额度50万元。

  二抓对接,打通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今年8月份市级成果网上交易平台即将搭建完成,将更有效促进线上成果的转化交易。线下对接活动同样如火如荼,去年以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9场大型专场对接活动成功举办,签约金额达433亿元。此外,市、区和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技术转移服务格局也已经形成,各区举办特色鲜明的中型专场对接活动,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分领域、分行业开展100场小型专业性对接活动。

  三抓主体,聚集科技成果转化的承接企业。去年我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73家,总数达到2827家,总量与增量均创历史新高。我们引导企业重视原创技术和前沿技术储备,开展面向高校院所的技术难题竞标、科技悬赏等“研发众包”,今年市财政安排5000万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研究;同时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路线图。

  四抓载体,建设一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熟化平台。围绕一批新兴产业和优势学科,建设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以及“创谷”、孵化器等科技成果转化承接载体。截至今年6月,5个“创谷”全面建成,7个“创谷”正全面建设。已建成国家级孵化器3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55家,在孵企业逾12000家,孵化场地总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为科技成果中试熟化提供了有效载体。

  五抓投入,着力构建多元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体系。今年,中科院首支面向科技成果转化的50亿元总部级母基金落户武汉,武汉市财政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前景良好的科技成果项目就地转化,重点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做大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设立各类基金41支,基金总规模超过150亿元。不断拓展高校院所成果转化投融资渠道,9场大型成果转化专场对接活动已成立专项基金7支,基金总额89.5亿元。

  六抓环境,着力营造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氛围。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工程,依托获批的中国(武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保驾护航;制定出台《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容错免责实施细则》,让干事者无忧、为担当者担当;三是深化“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就近办”改革,推动项目的落地落实。截止今年6月,去年大型专场活动签约的206个项目中,有143个项目已经落地,57个项目正在推进,仅有6个暂未启动。

图位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局常务副局长、武汉市科技局局长李记泽接受记者专访 央广网记者黄炎秋 摄

  记者:作为全国首家科技成果转化局,武汉科技成果转化局敢为天下之先,在探索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方面还面临哪些挑战?

  李记泽:首先,科技成果“三权”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具体落实,这个是关键。科技成果转化的处置权、使用权、收益权改革不到位是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突出问题,比如国有资产的处置难以突破,目前高校科研院所的不少科技成果都是职务成果,这其中就涉及国有资产问题还有科研团队的分配问题;此外科技成果的评估、定价同样存在难点,科技成果涉及的方面很多,社会机构的评估比较困难。近两年,国家又提出了科技成果的所有权,这个所有权应该是属于科技人员还是属于科技国有事业单位?这些问题的界定非常复杂。

  第二,科技成果与产业化距离较大,不少科技成果与产业化的距离不是最后一公里,而是只走了一公里。一项科技成果从学校的实验室出来,再到中试放大,最后到产业化,中间环节众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鼓励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对高校科研院所进行研发众包、科技悬赏这样的活动,也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根据我们全市的战略布局来有针对性的开展应用基础的研究。

  第三,企业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承接能力有限。武汉科教资源丰富,但是很多成果转移到经济发达的地区,主要是广东和沿海地区,这也就说明武汉企业的科技成果承接能力相对滞后。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有科技成果还要有承接企业。所以,武汉要大力发展新动能,新动能的企业才有对科技成果迫切的需求。

  第四,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从去年到今年,技术转移服务的工作主要还是靠政府推动,但实际上政府本身更应该承担的是引导作用,我们还是要根据市场导向,让中介机构铺天盖地,让市场和社会的力量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政府就像一位红娘,牵线搭桥,让成果的供给方、需求方、金融方三方来对接,但是如果不懂专业,比如成果的预估、市场前景,那就是外行,所以要大力的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的经纪人。

  记者:未来,还将在哪些方面继续深化探索?

  李记泽:一是以院士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全面实施“院士经济”发展工程。真正把“院士才富”变成“武汉财富”。今年以来,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多位院士对接,已经有30个院士的意向项目落户武汉。重点是利用今年开始实施的院士退休制度,让中国最顶级人才的的项目和团队落户武汉,为武汉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二是以专场对接活动为重点,深入挖掘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富矿”,按照我们刚刚所说的三级格局,市、区、以及中介服务机构 来推动我们的线下对接。

  三是以签约项目和拟转化项目为抓手,加快促进项目的落地落实。我们希望做到项目不仅签约,还回头看,做好服务,形成我们实现“引进一个项目,带来一个团队,发展一个产业”的目的。

  四是以市级科技成果转化网上平台为依托,加快推进线上科技成果的转化交易。今年8月份,这个平台将建成,正式启动后,就能够线上线下相结合。3年时间,建立100个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组织举办30场大型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引进和培育500名专业技术经纪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占比达到60%,打造中部的科技成果转化枢纽。

  

编辑: 黄炎秋

李记泽:当好科技成果转化的"新红娘"

2017年8月14日,全国首个科技成果转化局在武汉市宣告成立,开全国之先河,破体制之坚冰。时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科技成果转化的“武汉样本”砥砺奋进已逾一年,带来了哪些新气象、新作为与新思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