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阮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书堂

2019-06-10 15:50:00来源:央广网河南分网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

  豫见河南 出彩中原——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展播

  央广网河南分网6月10日消息(记者 彭华 焦宏昌 通讯员 李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赋予的责任,也是传承文化根脉、共筑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2019年6月8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豫见河南 出彩中原——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展播”将于5月29日至6月12日陆续推出,从近年来开展的数字记录工程中精选30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介绍,向公众呈现我省丰厚的非遗资源和优秀的匠人风采,宣传展示非遗保护成果,向祖国70周年华诞献礼。

  阮制作技艺

  阮是纯正的中国古老弹拨乐器,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初曾有“批把”“琵琶”之称,汉武帝时称“秦琵琶”或“直项琵琶”,唐时将“直项琵琶”更名“阮咸”后,社会文化娱乐中再度盛行。因为与西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有着直接关系,宋代称之为“阮”,也是历史上唯一以人姓命名的乐器。

  阮由琴头、琴颈、琴身、弦轴、山口、缚弦和琴弦等部分组成。制作阮,所用材料大致和琵琶相同。琴颈、琴身、框板用椴木或杨木,面板、背板用桐木,指板、弦轴用红木。琴身的圆度应准确,面背板平整光滑,琴颈和琴身在一个平面上,各部胶结严密牢固,音品间距准确,表面涂漆匀净、木纹清透。

  目前阮发展为小阮、中阮、大阮及低音阮的成组乐器,音色圆润柔和、醇厚丰满、细腻流畅、韵味深长,在我国民族乐团中主要使用中阮和大阮为中低音弹拨乐器。

  2011年,阮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阮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刘书堂

  刘书堂,男,汉族,1972年7月出生,河南省兰考县人。2012年,被原河南省文化厅认定为第三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1993年,刘书堂在代士永先生的指导下,开始学习阮制作,1997年开始在张子锐先生指导下复古仿制唐大阮、唐五弦梅花阮。通过查阅中国乐器图鉴、敦煌壁画等相关资料,三移图纸,历时一年,仿制成功,音色浑厚动听。后又在宁勇老师的指导下,制作宁氏中阮。与宁老师共同探讨阮面板木材的选用,琴码材料的选用和共鸣箱大小对声音的影响等有关阮音色改进的问题。

  刘书堂善辨木材,通过看木材的纹理、击木材的疏松、听木材敲击后的振动和共鸣后分析木材适合做哪种琴,且做工精细,擅做高档阮;对音板的处理方法独特,用内挖外刮的方法,使其自然拱起,增加面板的弹性和振动传导的速度,面板薄厚的分布更能确定一把琴音色的好坏;琴码的选材、高低、琴码接触面板面积有独到之处。

编辑: 王勇生

阮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书堂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