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漯河市郾城区:聚焦“五大产业” 探索“五种模式”打造产业扶贫新路径

2019-08-01 09:22:00来源:央广网河南分网

  央广网河南分网8月1日消息(胡文斌 通讯员 王涵)脱贫攻坚工作中,漯河市郾城区以市场带动为主体,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创新帮扶模式,大力发展扶贫产业,推动脱贫攻坚持续深入。

  发展“五大产业”,拓宽增收渠道

  特色种植产业。依托辖区内雪健、金囤、亿康等龙头企业,培育粮食、芦笋、休闲农业等10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立“基地+合作社+贫困户”“企业(合作社)+园区+市场+贫困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贫困户享受“统一机耕、统一供种、统一机播、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购销售”的“五统一”服务,最大程度降低生产经营风险。目前,联合体已涵盖农民专业合作社400多家、会员5000多人,带动农户2万余户,其中贫困户136户。

  绿色畜牧产业。将畜牧业转型升级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致力打造“零风险、长收益、可推广”的畜牧产业带贫格局。如,李集镇引导本土养殖企业与华西希望特驱集团合作,采取“家庭认领、集中养殖、统一管理”的养殖模式,由企业提供场地、饲料及配套技术 ,带动11户贫困户发展养殖,饲养成熟后由基地统一回购销售,按照“保底收益+利润分成”的模式向贫困户分配收入。养殖过程中若出现牲畜病死等意外,由企业承担损失。目前,全区共有63户贫困户发展养殖产业。

  生态扶贫产业。结合“绿满郾城”三年行动计划,利用各村荒坑、荒片,精心打造122个乡村公园,新增护林公益岗位200个以上,优先选择贫困户参与日常管护。同时,积极引导林业苗圃企业、造林大户等就近吸纳贫困劳动力务工,已有2家企业吸纳13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常年务工,年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9家企业安排72名贫困劳动力季节性临时用工,年均增收3000—5000元。

  乡村旅游产业。借助“乡村旅游1号线路”,推出生态观光游、采摘体验游等一系列特色乡村游项目,通过“旅游+扶贫”模式,组织企业、合作社在安排就业、技术培训等方面与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如,新店镇薛庄村建立了以“农业观光旅游、生态农庄”为一体的蓝溪谷生态庄园,吸纳本村及附近11名贫困人口就业务工,年人均增收近万元。目前,全区共有25户贫困户享受旅游扶贫政策红利。

  农村电商产业。实行“互联网+产业链”带贫模式,打破农产品销售瓶颈。以商桥镇为试点,成立亿商农业发展公司,通过与亿峰动力公司合作,在淘宝等电商平台开设网上门店,实现农副产品网上直接销售。目前,全区9个贫困村全部建立了电商服务站,并在李集镇陈东村等4个村建立电商扶贫基地。今年上半年,已带动12名贫困户累计增收6.9万元。

  探索“五种模式”,深化利益联结

  “筑巢引凤”模式。在全区9个贫困村分别建设产业扶贫基地,招引基础条件好、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入驻。每个基地可提供就业岗位30—50人,优先吸纳贫困村及周边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务工。已累计带动67名贫困群众年人均增收1.2万元。产业基地在运营中呈现三个明显优势:一是厂房建在“家门口”,实现了贫困户就近就业,贫困家庭妇女、老人等弱劳力群体足不出村就能实现就业增收;二是基地项目实行来料加工、订单生产,降低生产销售风险;三是厂房租赁收益归村集体所有,80%用于向贫困户分红,20%留作村集体收益,既壮大了贫困村集体经济,又使贫困户有了稳定收益。

  “能人带动”模式。从村内能人大户、外出创业成功人士中扶持一批致富带头人,通过政策激励,鼓励其领办村级产业项目,带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2018年以来,全区共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210人,其中9个贫困村培育29人。亿峰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攀峰在李集镇陈东村、商桥镇前甄村建立服装加工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及弱劳动力110余人就业,年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新店镇薛庄村支部委员薛力学带头发展香菇大棚种植,带动村内贫困户在园内就业,每年可增加务工收入5000多元。三是“品牌带动”模式。加大本土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建立特色优势农产品目录,打造更多的“郾”字号扶贫产品品牌,已培育出新店草莓、龙城鲜桃、尧河庙大葱、沙埠口小白瓜、李集粉条、洼孙食品等一批自有农产品品牌;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大力发展高效种养业和优势特色农业,推动“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龙城镇西刘村、白庄村依托亿康工贸公司发展芦笋种植,带动本村及周边13户贫困户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李集镇陈东村依托银龙公司发展红薯加工产业,带动15户脱贫户户均增收4500元以上。

  “整镇推进”模式。以商桥镇、龙城镇为试点,探索全面整合闲置资源、全面盘活沉淀资产、全面提升集体效益的“三全面”发展模式,进行整镇推进,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如,商桥镇政府成立亿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事农产品销售,21个行政村全部成立集体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统一入股镇公司,盈利后逐级分红。目前,该镇21个行政村都已实现有集体经济收入。在试点推进的基础上,发动各镇与“三块地”改革、“绿满郾城”建设相结合,推动集体经济“清零”“消薄”,全区114个行政村实现有集体经济收入,占行政村总数的78%。

  “产业集聚”模式。依托辖区内漯西化工园区,打造占地面积120亩、总投资1500万元的新旺化工扶贫产业园,发挥产业集聚、资源集聚、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园区投资收益归承担扶贫任务的6个镇所有,收益按乡镇兜底贫困户数量进行比例分红,全区3700余名贫困户可实现年人均分红400元。

  强化机制保障,提升带贫实效

  坚持规划引领,群众深度参与。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思路,结合各镇产业基础、传统优势,制定科学有效的产业发展规划,做到宜农则农、宜工则工,确保有发展意愿的贫困人口全部实现“普惠”增收。在扶贫项目安排时,从扶贫产业规划、项目选址到项目设计,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让贫困户代表全程参与,最大限度激发和调动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项目推进时,大胆创新扶贫模式,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对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等不同类型人员,采取不同的产业帮扶模式,做到“精准滴灌”。

  强化要素保障,优化产业环境。突出“户贷户用”主方向,对有产业项目、有创业潜质、有经营能力、有较强信用意识的贫困户,帮助选择合适的发展项目,按照政策要求进行贷款支持。截至6月底,全区共实施户贷户用398户,户贷率达到31.71%。发挥行业部门优势,对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较多的非贫困村进行结对帮扶,为项目建设解决好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难题,备足产业发展后劲。

  防范化解风险,提升综合效益。积极构建风险分担机制,组织人员对产业扶贫项目进行集中评审和风险评估,对经营方向、投资规模、产权归属及利益分配等环节进行科学论证,确保实施项目最大程度惠及贫困群众。完善扶贫企业筛选和监管机制,对农业订单合同条款进行审查,对制定“霸王条款”等损害贫困群众合法利益的企业,一律纳入失信企业名单。

  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供气候变化、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走势、生产技术、产业扶贫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搭建专业化、综合性的产业扶贫信息服务平台,确保扶贫产业健康发展。

编辑: 彭华

漯河市郾城区:聚焦“五大产业” 探索“五种模式”打造产业扶贫新路径

脱贫攻坚工作中,漯河市郾城区以市场带动为主体,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创新帮扶模式,大力发展扶贫产业,推动脱贫攻坚持续深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