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 要闻 | 报摘 | 纵横 | 图站 | 调查 | 快讯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

襄城老人22年寻访119名二战被掳劳工 写下35万字
2011-11-18 08:55   来源:大河报    打印本页 关闭
    

看着22年写的书,他目光深邃。

  寻访119名被掳劳工,写下35万字  

  中广网河南分网消息 据大河报报道:昨天下午,襄城县政协家属院王留柱家,新出版的《二战被掳劳工百人访谈录》,摆放在案头。今天,当地政府将为这本书举行首发式。

  “这本书,就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又一个铁证。”满头银发的王留柱,轻轻拿起这本书,慢慢翻动着。他说,写这本书,用了22年。

  1

  三个人激励我走下去

  1939年,王留柱出生在襄城县颍阳镇油房李村。1988年8月,他调入襄城县政协,任文史资料编辑。

  “自费做这件事,主要是3个人激励、鞭策我。”回忆22年写书经历,王留柱神色坚毅。

  第一个人是耿谆。1988年,王留柱就认识了时任襄城县政协副主席的耿谆。1944年5月,耿谆在洛阳战役中受伤被俘,后被强征到日本秋田县花冈町做劳工。1945年6月,因不堪虐待和凌辱,身为劳工大队长的耿谆,率700余名中国劳工发动花冈暴动,震动整个日本。二战结束后,耿谆从监狱里被解救回国。

  第二个人是山东省的刘连仁。被抓到日本北海道当劳工时,他还是个孩子。不堪忍受非人生活,他逃进了深山,一逃就是13年。直到1958年,他才被一个猎人发现,当时,他连说话的功能都丧失了。回国后,他和日本打了10年官司。

  第三个人是河北省的马某,他和耿谆一起当劳工,曾被饿得吃死尸。

  “他们的事对我触动很大……”王留柱说,“我们应该牢记历史,不让悲剧重演。”

  2

  三大难在路上陪伴我

  【挤车】

  坐坏两个马扎

  “这22年,经历过的难处,真是一言难尽。”提起写书时所遇困难,王留柱说,第一难是经济困难。

  从1988年开始,他坐汽车或火车,总在提包里装着一个小马扎,预防车上没有座位。20多年来,他几乎走遍了河南省的每个县(市、区),还先后前往山东一些地方。其间,坐坏了两个马扎。

  早期,王留柱用笔记录,速度很慢。1990年,他花87元买了一个录音机,开始为劳工们录音。“音像资料比文字更直观,是有力的历史证据。”王留柱想录像,但买不起录像机。2005年,旅美华侨吕建琳女士结识了王留柱,被他的精神感动,赞助他了一台录像机。

  由于时间久远,劳工大都上了年纪。他的采访无疑是和时间赛跑。目前,在王留柱记录的这100多名劳工中,仍健在的仅剩下30多人。

  【寻人】

  好比大海捞针

  第二难是找人难。王留柱说,由于时间久远,很多劳工的信息模糊。

  1991年,王留柱偶然得到了一本日本出版的《中国人强制连行的记录》,上面有掳日劳工的姓名、籍贯等资料。他如获至宝,可其中资料也不全。

  有个叫沈培章的劳工,但地址仅有两个字,叶县。寻找沈培章的经过,王留柱记忆犹新。

  一次,他在火车上与一个年轻人搭讪,问“你认识的有没有被抓到日本当劳工的人?”“有啊,我舅舅姚富安就是。”年轻人答。王留柱登门拜访,结果发现姚富安是被日本人抓到了我国东北。

  正当他失望时,姚富安的弟弟说,叶县城关乡有一个老头,在日本当过劳工。王留柱忙找到这个老人。老人正是沈培章,王留柱喜出望外。

  【误解】

  遭到他人白眼

  “经济困难、找人难,都不算啥,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遭到人家的误解。”王留柱感慨。

  2002年8月,王留柱寻访长葛市一名劳工时,先给劳工的儿子打电话相约。没想到,劳工的儿子冷冷说,“去日本那么多人,找俺爹干啥?”尽管如此,王留柱还是耐心做通了劳工儿子的工作。

  铁证

  新书出版发行

  出版发行的《二战被掳劳工百人访谈录》,记录着119名掳日劳工的惨痛经历,凝聚着王留柱22年的心血。

  这本书约35万字,500多页,记录了119名被掳劳工当时的悲惨遭遇。其中河南省有110名,山东省7名,河北省2名,101人有音像资料。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苏智良教授,在为该书作的序中写道:民间多义士,热血写春秋。本书不仅仅是王留柱先生20多年田野调查的辛苦结晶,也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又一铁证。 (记者杜文育实习生马龙文图)

责编:聂娟中国广播网

高清组图

更多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我要纠错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