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菜园子”直通“菜篮子” 贵州校农结合助力脱贫攻坚

2018-09-29 07:58:00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贵阳9月28日电 题:“菜园子”直通“菜篮子” 贵州校农结合助力脱贫攻坚

  作者冷桂玉

  “今天拉来200斤南瓜、200斤冬瓜,每斤1块钱,挣了400块。”26日中午,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以下简称“卡蒲乡”)的校农结合农产品配送中心十分热闹,卡蒲乡新关村村民石景菊领到卖南瓜、冬瓜的钱,高兴地给记者算起了收支账,家里还有辣椒、花生,猪、鸡都还能卖,今年收入能有两三万。

  图为师生正在黔南师院“校农结合”孵化中心领取鸡蛋。 冷桂玉 摄

  尽管下着大雨,开着三轮车、骑着摩托车的村民依然络绎不绝,把自家种的生姜、白菜等农产品运到配送中心。一袋袋经过分类、过秤、安全检测的农产品,将统一从这里送往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以下简称“黔南师院”)的食堂餐桌。

  贵州是中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的省份,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贵州农业发展相对滞后,贫困户增收致富路子少。卡蒲乡是中国唯一的毛南族乡,贫困程度较深,为帮助当地脱贫,2017年,黔南师院对口定点帮扶卡蒲乡新关、摆卡两个贫困村。

  为解决群众农产品销售问题,黔南师院利用高校人力、智力、技术、消费等优势,以产业发展为中心,以帮助解决贫困农户“卖难”为突破口,通过“定点采购、产业培扶、基地建设、示范引领”的办法,开创高校“校农结合”助推精准扶贫新模式。

  “少了不好卖、多了又卖不出去。”黔南师院党委副书记陈治松介绍,“校农结合”最初是学校食堂直购。2017年3月,该校组织学校食堂餐饮公司,带着20多万元(人民币,下同)现金来到新关、摆卡等地,开始现场集中收购、走村串户直购当地农产品,并与农村合作社签约下单。

  此后,根据学校需求,卡蒲乡开始定点定量向黔南师院配送农产品,“学院定量下单、村级规模生产、产品安全检测、中心统一配送、学院食堂收购”的“校农结合”新模式初步形成。卡蒲乡也成为贵州“校农结合”发源地。

  卡蒲乡乡长石通佾说,“校农结合”使得卡蒲乡的农产品实现了有产有销,有效解决了村民盲目种植和销售难的问题。兴源记、妙勺掌柜重庆江骄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也纷纷落户卡蒲乡,逐步形成了以中药材、蔬菜、生态禽为主的全产业链发展项目,进一步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

  以前的卡蒲乡,长期流传着“养猪为过年、养牛为犁田、养鸡养鸭换点油罐钱”的谚语。新关村的莫荣平告诉记者,以前苦于没销路,只能靠种玉米、水稻勉强维持生计,农闲时节,还得出去打零工补贴家用。如今,村民的思想开始发生转变。“敢种了,种了也不愁卖了!”

  在黔南师院“校农结合”孵化中心,挤满了来买农特产品的教职工。“很新鲜,物美价廉,手机APP下单,很快就能领到鸡蛋,也能为农民增收尽一份力。”该院杨晓琴老师对买到的土鸡蛋赞不绝口。

  在“校农结合”的助推下,2017年,卡蒲乡新关、摆卡两个一类贫困村率先在全县出列,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8305元,贫困户减少398户1433人,贫困发生率降至2.68%。

  卡蒲乡只是贵州“校农结合”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2017年秋,“校农结合”逐步在贵州全省逐步推广开来,来自贵州贫困地区生产的绿色天然农产品从田间地头直达学校食堂餐桌。

  在贵州大学的“校农结合”扶贫农产品直供点,里面摆满了来自贫困地区的镇宁火龙果、册亨香蕉、榕江西瓜、晴隆三宝乡鸡蛋、长顺绿壳鸡蛋……每一个农产品上面都明确标注着收购价与售价(两者相同),来购买的师生也络绎不绝。

  “校农结合”不仅是解决销路,而是要把农村方方面面的需求与学校资源有效对接。聚焦果、菜、茶、食用菌等贵州特色产业,贵州大学共选派了400多名教授、博士和57名科技特派员及18名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到贵州各个贫困地区开展产业扶贫和技术指导。

  据统计,2017年贵州省全面启动“校农结合”以来,目前贵州省各高校食堂累计采购当地贫困户生产的常用农产品31.24万吨,采购金额21.95亿元,初步实现了“学校后勤有保障”和“贫困人口有增收”的双赢局面。(完)

编辑: 晓凡

菜园子直通菜篮子 贵州校农结合助力脱贫攻坚

“菜园子”直通“菜篮子” 贵州校农结合助力脱贫攻坚,图为村民正在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校农结合农产品配送中心排队领取卖农产品的钱。中新网贵阳9月28日电 题:“菜园子”直通“菜篮子” 贵州校农结合助力脱贫攻坚 图为贵州大学的“校农结合”扶贫农产品直供点师生正在采购农产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