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广东,向前,向前!

2019-08-20 23:00:00来源:央广网

广东省会广州市的航拍图。(央广记者 官文清 摄)  

  

  央广网广州8月20日消息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推出系列特别直播《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带领广大听众走遍祖国大地,重温历史、对话未来。

  8月20日中午,中国之声推出了第30期特别直播——《广东,向前,向前》,央广记者跨越珠江两岸,探寻广东GDP连续30年全国第一的背后故事,领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走在前列”的指示精神,再一次勇立潮头、向前向前的勇气和魄力。

  有人说,一部广东近代史,就是半部中国近代史。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不无道理——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再到北伐战争,从康有为到梁启超再到孙中山,这些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事件,无不影响着中华的兴盛,无不影响着世界的格局。进入当代,还有最值得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中国改革开放。所有这些大事件,都离不开广东,离不开广东人。

  而发生在广东、发生在广东人身上的这一件件历史大事,主题都离不开两个字——“变革”,也许是由于这个缘故,敢想敢干、敢于创新成为了广东人的性格特征,最近四十年,“改革前沿”的美誉,几乎成了广东的代名词。

  中国近代史上发生在广东人身上的那些变革,其结局多半是悲壮的,而真正将广东带入辉煌、给广东人带来荣光的,是发生在四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人民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广东的社会经济发展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辉煌迈向辉煌,广东经济30年领跑全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经济“领头羊”。在去年公布的全国各省市经济“成绩单”上,广东省以全年GDP逼近10万亿元的好成绩高居榜首,这已经是广东GDP连续第30年排名全国第一,有人做了比较,去年广东的GDP水平和澳大利亚相当,达到了全球排名第13名的国家的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的工作十分重视。去年3月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参加审议,对广东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对广东提出了“四个走在前列”的新要求,要求广东“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广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潮起湾区

  广东开创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说到广东人敢想敢干、勇于创新,最新案例就是港珠澳大桥和粤港澳大湾区了。

  去年10月建成的港珠澳大桥被称为“新的世界七大奇迹”。最近,央广记者郭翔宇来到港珠澳大桥采访。他发现,暑假期间,往来于粤港澳三地的旅客比以往更多,日均4万人次以上的旅客流量已经成为大桥的繁忙常态。

  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港珠澳大桥给粤港澳三地带来快速发展的全新机遇。

  “有这个桥以后,从香港这边24小时都可以过来”。港商梁浩昌告诉记者,大桥开通后对公司的招聘、尤其是鼓励一些香港年轻人来内地寻找机遇有非常大的帮助。

  

港珠澳大桥。(央广网发 南方电网供图)  

  

  港珠澳大桥,不仅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技术创新最多的大桥,它还拥有“世界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这样一个拥有一连串“世界之最”桂冠的超级工程,从开工建设到建成通车,只用了仅仅9年时间。可以说,这座大桥建出了“中国水平”和“广东速度”。“伶仃洋里叹零丁”,如果说,当年文天祥的“伶仃洋之叹”是无奈之叹,那么,今天的“伶仃洋之叹”,则是惊艳之叹!

  港珠澳大桥的建成,还有一个“看不见”的重大意义,她是粤港澳三地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携手合作9年建成的第一个超大型工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她的建成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前的一次重要“热身赛”,她为粤港澳三地如何在大湾区建设中长期合作、无缝对接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形成新时代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是“一国两制”的生动实践。粤港澳大湾区涵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在这样的复杂条件下实现统筹协调发展,国际上没有先例。

  粤港澳大湾区被称为世界第四大湾区,在她之前,世界上已经有三大湾区,分别是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三个湾区各有特色,纽约湾区以金融见长;旧金山湾区以科技湾区为特点;而东京湾区呢,则以产业湾区闻名,而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到2022年的时候,跻身国际一流湾区行列!

  

繁忙的作业是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的常态。(央广记者 官文清 摄)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有大约7000万,拥有由11个城市组成的国际化城市群。最近公布的2108年世界五百强排名,粤港澳大湾区有20家企业上榜,在全球四大湾区中已经名列第三。今年七月,广东省委又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做出了最新部署,可以说,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值得期待,令人憧憬。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10月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做优做强珠三角核心区,加快珠海、汕头两个经济特区发展,把汕头、湛江作为重要发展极,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

  现在,广东正以功能区战略定位为引领,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包括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这是一个全方位发展的科学谋划,体现了广东这一届领导的战略布局和眼光!

  蓝图绘就,纲举目张。从珠江两岸引领创新发展的珠三角城市群,到南海之滨汇聚百亿级大项目的沿海经济带,再到环境优美专注绿色产业的北部生态发展区,乘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强劲的东风,广东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航船已扬帆启航。

  作为广东“一核一带一区”战略的支点城市,广州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引领作用。清远市广清产业园是一个由广州开发区负责开发和管理的产业园,清远市政府授予管委会67项市级行政审批权限。今年以来,整个园区发展迅速,投产企业达60多家。

  广清产业园管理委员会主任胡志军介绍,今后将继续破解行政壁垒,加快要素流动,“我们园区的开发战略,主要还是依托广州所向,立足清远的所能,服务湾区所需,建设一个有温度的产业园区。”

  “一核一带一区”带动了各地、区、市之间的互联互通,促进了区域的协同发展。去年以来,珠三角地区的14家农商行,采取投资入股和派管理团队等方式,对粤东粤西粤北的23家高风险农信社进行帮扶,有效化解了这些基层信用社的潜在金融风险。

  随着“一核一带一区”战略往纵深不断突破,广东进入各区域协调发展的“齐步走”时代,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强力的支撑和可靠的保障。在珠三角核心区的引领下,粤东粤西粤北,也在你追我赶,努力向前、向前!

  

  对外开放

  “广东发展模式”花开“一带一路”

  广州的历史很久远,北京路跨越千年的石板路面印证着这里商贾云集的古老。一千多年来,广州千帆竞发的盛况从未远去,她一直是我国举足轻重的对外窗口。今天,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广州更是被赋予了国际商贸中心和国际大都市的新定位。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州的对外贸易发展很快,商贸之都的地位越发凸显,被誉为“中国第一展”的广交会就是最好的见证。

  至今,广交会整整举办了125届,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重要的“晴雨表”,每年都会吸引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的大约20万名境外采购商前来参展采购。

  

被誉为“中国第一展”的广交会。(央广记者 官文清 摄)

  

  七十年来,广东的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达7.16万亿元,约占全国1/4,连续33年居全国第一。双向投资水平不断提高,累计引进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超过17万户,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470亿美元、占全国1/5强;对外直接投资2035亿美元。

  有学者认为,最近七十年,广东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一共走了三步:最开始是产品走出去,出口创汇;后来是企业走出去,到国外投资办厂,截至2018年,广东在150多个国家设立了1万多家企业;现在是发展模式走出去,不少广东企业开始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兴办工业园区,因为,这些广东企业大多是在工业园区成长起来的,他们对这种发展模式非常熟悉。

  广东新南方集团是一家广州的民营企业,近年来就在非洲建设了两个工业园区,分别是尼日利亚广东经济贸易合作区和肯尼亚珠江经济特区。

  

尼日利亚广东经济贸易合作区内部现在最大的入园企业办公楼及工厂外观图(央广网发 新南方集团供图)  

  

  其中,尼日利亚园区作为首批国家商务部中标的8家境外经贸园区之一,总规划用地100平方公里,土地使用年限99年。目前,园区引进了轻工、家具、建材等60余家优质企业,雇佣当地员工超过6000人,间接创造就业机会8000多个,有效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广东新南方集团非洲项目负责人——新南方集团副总裁邓愚先生,最近在接受央广记者郑澍采访时表示,新南方集团实际上是以过去在国内积累的园区发展经验为基础,结合非洲的实际情况制定政策措施,“进入园区内的企业,可以享受税收、工商注册、移民等多方面优惠政策,更可以通过园区,实现抱团出海、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为国内企业在海外投资提供了多重保障。”

  

  追求高质量发展

  广东构建新现代产业体系

  佛山,是珠三角最具历史感的制造业城市。据说,佛山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以上。这些年,高质量发展成为佛山经济发展的目标,不少精彩故事就此展开。

  珠三角地区是先进制造业的集聚之地,同时也沉淀了不少落后产能。改革开放之初,珠三角各地家家办企业、村村办企业,村级工业园顺势而生。这样的模式既带来了工业化的“第一桶金”,但是也留下了“后遗症”。

  “以顺德为例,工业用地占全区7成,工业产值却只占近3成,税收贡献更是不足1成”,顺德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欧胜军在接受央广记者刘柏煊采访时表示,村级工业园改造,就是要和落后的投入产出模式说“再见”。

  按照规划,未来3-4年,顺德将有5万亩以上的村级工业园告别现在的旧面貌,转身成为“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集约发展”的高质量产业集聚区。

  顺德的村级工业园改造,是广东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走在前列”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这项工作的顺利实施,不但体现了基层群众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解和支持,更体现了政府的担当和作为。

  在顺德,有一个很特别的镇——北滘。它的特别之处在于,一个镇子里竟然有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一个是美的,一个是碧桂园。这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都是脱胎于传统行业,美的是从生产电风扇起步,碧桂园则是一直坚守最传统的建筑行业。

  曾有一个外地领导带团队来珠三角学习,很有感触。他说,到深圳学习,感到敬佩和羡慕,因为华为、腾讯、大疆等高科技企业让人大开眼界;而在佛山,感受最多的是惭愧和自责,因为佛山的很多支柱产业都是传统产业,比如陶瓷、家具、建筑、小家电等,这些产业全国各地都有,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可佛山人偏偏能够把它们做成全国第一、做到世界领先,他们究竟有什么样的“法宝”呢?

  这个外地领导的疑问,很有普遍性。很多人都在探寻,佛山传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有何经验?他们是如何把一个普通的产业做到不普通的?央广记者何伟奇近日就前往顺德当地,深度走访了传统的家具行业。

  这些年,顺德人把这个家具业做到极致。2018年,顺德家具占国内市场份额的21%左右,顺德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家具制造及商贸专业市场之一。其实,做家具,顺德没有原材料的优势,也没有产业积淀,那么,顺德又是如何无中生有把家具产业做大的?

  在“中国家具商贸之都”的顺德乐从镇,“十里家具长廊”浓缩着顺德几十年来家具行业发展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的马路市场,发展成为拥有几十座现代化家具商城,每年促成销售额超千亿元。

  顺德乐从家具协会秘书长杨志华表示,随着“家具之都”的华丽转身,顺德正走在从“家具特色经济”向“家居总部经济”高质量升级的道路上,“用新理念、新技术持续改造传统产业,让传统产业‘脱胎换骨’。传统产业正是在转型升级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聚焦创新,广东冲刺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央广记者 官文清 摄)

  

  其实在广东,制造业并非某一个城市一枝独秀。说完佛山,不能不提另一个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城市——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东莞。同为广东制造业大市强市,东莞和佛山特点却不同。

  到东莞做生意的客商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叫做“东莞堵车,全球缺货”。这句话听起来有些夸张,但是短短一句话,生动概括了东莞制造业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分量。

  东莞是我国内地最早引进外资的地方,可以说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978年9月,东莞太平手袋厂,成为了全国首家“三来一补”加工厂,也开创了内地与港商合作的先河。

  如今的东莞,“太平手袋厂”早已成为历史,随之崛起的是一大批涉及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的“新秀”企业。从两个数据可以看出东莞制造业的变化:在“三来一补”时代,东莞基本上没有自己的自主品牌,全部是“贴牌”生产,贴的都是别人的品牌;现在,东莞的自主品牌达一万三千多个,出口商品中,自主品牌的比重超过了50%!

  近年来,国产智能手机在东莞长安发展势头强劲,带动了一大批智能手机配套企业的成长。央广记者周羽、见习记者廖开迪,近期就走进了“全国智能手机第一村”——东莞市长安镇乌沙村。

  OPPO和vivo大家都耳熟能详,现在已经成为全球知名的手机品牌。但许多人并不知道,这两家响当当的手机企业就设在同一个村——乌沙村。让村民最自豪的是,全球每年生产的智能手机,每八台中就有一台是乌沙村生产,乌沙村因此被称为“全国智能手机第一村”。

  40多年前,乌沙还是一个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的破旧村庄,集体年收入不到5万元。1984年,乌沙引进第一家港资企业,从此,乌沙人就把制造业强村作为乡村振兴的奋斗路径。

  “帮OPPO和vivo两个厂打工的人加起来有七万人左右”,东莞市长安镇乌沙社区两委成员陈汝球表示,目前社区两级的总收入达到3.3亿人民币,企业大概是600多家,集体资产达23个亿,“企业大部分都是电子产业比较多一点。”

  

佛山与东莞在高质量发展路上不断前行。(央广记者 官文清 摄)

  

  像长安镇这样,从以“三来一补”企业为主,到在自主技术和自主品牌的创新上发力,再到依托拥有自主品牌的龙头企业辐射带动更多的产业链,在东莞还有很多。数据显示,截至去年,东莞拥有自主品牌数量超过了1.3万个,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近6千家,总量居广东省地级市第一。

  车间流水线还在连续不断地运转,而组装的产品已经从“三来一补”、“贴牌产品”变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智造”。从贴牌加工到发展自主品牌,从技术舶来到自主研发,步步蝶变的企业与市场,是整个东莞踏准新动能的节拍“凤凰涅槃”的最新写照。

  

  聚焦创新

  广东冲刺科技创新的制高点

  在滔滔珠江之畔,有一座“奇迹之城”,那就是发展先锋、创新之城——深圳。

  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意见》为深圳提出了新的战略定位,那就是“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四十年光阴荏苒,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重任再次落到深圳肩头,这是对深圳的肯定,也是对深圳的激励,更包含全国人民对深圳的新的期待!

  深圳,是中国当之无愧的改革开放先锋,她创造的奇迹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这里被称为“中国硅谷”,PCT国际专利数甚至已经比硅谷多出许多,但长期以来却高校及科研院所分布稀少,力量薄弱。没有高校和科研院所做依托,深圳的“崛起密码”是什么?骨子里代表着广东怎样的“创新基因”?

  粤海街道,深圳市南山区内一片仅14平方公里的土地,开车十分钟就可以转个遍。中美贸易战,让这里一夜间名声大噪,网有们调侃说,“先是中兴,后是华为,再是大疆,美国发起了一场与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道办社区之间的贸易战。调侃归调侃,数据却实打实惊人——据不完全统计,粤海街道辖区内有A股、H股和美股上市公司110余家,粤海街道的上市公司数量,超过很多省份。

  在接受央广记者刘祎辰采访时,曾是一名深圳创业者的大疆科技公关总监谢阗地感慨,大家看到都是成功的一面,但深圳这样的城市失败率其实是高于其他市场的,“其他城市可能对成败更看重一些,但深圳在这个层面,政府也做了很多努力,民间也有这样的共识,就是你只要去做了,能做出些东西就是值得肯定的,哪怕最后失败了”。

  深圳市每一年新增创业主体超过4万个,无数创业者胸口一个“勇”字,支撑起了成功者金字塔顶尖的荣耀。不过,之所以可以聚集起如此多的创业者,除了创业精神的土壤,深圳还有什么“法宝”?

  前“硅谷码农”周青半年前回到深圳,在科技园一间小小的创业办公室里。在他看来,珠三角在过去几十年中积累了特别好的硬件电子产业链的资源,“全世界各地电子产品的创新开发其实都会跑到深圳来,要不购买元器件,要不做原型机,这些其实特别有助于把有创意的点子快速的变成落地的产品。”

  宽松的人才引进政策、大湾区其他城市完整产业链的加持,诸此种种,使得深圳有了引得凤凰来的实力。与此同时,深圳政府也推出了很多专项计划,来激励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据了解,深圳科创目前已做到了“六个90%”:90%的创新型企业为本地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源自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的重大科技项目由龙头企业承担。

  可以说,深圳科创画卷的前半部分,企业始终是主角。但从应用创新为主,到原始创新和基础研发取得突破,则需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撑。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高、回报慢且难以量化,但却决定了理论和技术的根本性突破,往往会带来质的飞跃。例如2016年一项长码编码技术被认定为5G的技术标准。然而,这项技术本身,是在1963年就已经问世,伏延千里,跨越近六十年,这项基础研究成果才迎来转化。

  因此,仅靠企业力量进行研发投入,无法厚植基础研究的土壤,应用转化阶段的科技创新难免后继乏力。近年来,深圳主动在高校及科研院所引入、基础研究等方面开始下大功夫,也和企业的诉求不谋而合。

  因此,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上的协同合作至关重要。目前,粤港澳三地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机制与合作模式不断升级,广东省与香港特区创新及科技局共同签署了《粤港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安排》,进一步推进粤港澳科技联动发展;与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签署新一轮协议,启动联合资助计划。

  四十年来,深圳,从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到世界知名的国际化都市,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深圳的变化举世瞩目,虽然变化很多很大,但有一点没有变,那就是她的改革前沿的地位没有变,发展先锋的角色也没有变。

  在刚刚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里,深圳再次被赋予标杆先锋、标兵示范的重任,她的目标是到2025年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2035年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到本世纪中叶,深圳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时间紧,任务重,目标催人奋进!

  这些年,不光是深圳,整个广东都承担着改革开放先锋的重任。在人们的心目中,广东是一个经济大省,其实,广东还是一个文化大省和生态大省。比如说,广东文化产业的产值连续16年全国第一,珠三角9市全部建成国家森林城市,深圳市成为全球电动公交车最多的城市。这些数字,是广东各行各业万马奔腾的生动体现。

  形势喜人,形势逼人。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勇于创新的广东干部群众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东“四个走在前列”的指示精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和“一核一带一区”建设中,“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断向前、向前!

  

珠江新城夜间,灯火璀璨。(央广记者 官文清 摄)

  

  结语:

  今天,我们从港珠澳大桥出发,一路走进粤港澳大湾区,解读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大湾区城市,他们在新中国7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世人瞩目。

  事实上,这几座城市只是改革开放先行地——广东的小小缩影。最近70年来,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故事,还升腾在汕头港隆隆升起的集装箱塔吊上,流淌在越来越清澈的肇庆西江中,呼啸着穿越由珠三角开往粤西的江湛铁路,同样,也回响在粤北山区瑶民们期盼富裕的山歌里。

  改革开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蓬勃开展,广东,正站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奋力向前!向前!

  

  撰稿:彭小毛、孙松涛、周羽、何伟奇、刘祎辰、郑澍、郭翔宇;

  编辑:王雪薇、官文清、张胜强;

  支持媒体:广东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南方新闻网、南方+客户端、羊城派、触电新闻等。  

编辑: 张胜强

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广东,向前,向前!

广东,正站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奋力向前!向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