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铸魂聚力推动韶关高质量发展

2019-04-22 11:53:00来源:南方网

  4月20日,“韶文化”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在广州市珠江宾馆拉开帷幕。本次论坛由韶关市人民政府、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论坛上,来自北京、上海、湖南和省内的100多位专家学者,从学术上对“韶文化”的定义与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就其源流、脉络、发展及“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纷纷出谋献策。

  韶关市委副书记、市长殷焕明在致辞中表示,此次论坛为推动“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搭建了一个极具意义的平台,有利于挖掘韶关文化资源,打造“韶文化”特色品牌,进一步丰富岭南文化体系;有利于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进一步推动韶关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市民的善美意识,进一步凝聚韶关人民建设“善美之城”的共识。当前,广东省正大力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地处北部生态发展区的韶关,必须不折不扣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高水平生态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

  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韶文化’的丰富内涵”“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提升文化自信”“弘扬韶关红色文化”等内容,从丰富岭南文化内涵的高度,从把韶关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的精神文化高地的经度,从促进韶关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纬度,对“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积极建言,为推动韶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出谋献策。这些新颖的观点、精彩的分析,引发了与会者的普遍共鸣。

  近年来,韶关大力发展文旅产业,着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专门成立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改革组建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不断加强禅宗文化、珠玑姓氏迁徙文化、红色文化、工矿文化、客家文化和瑶族文化等资源的挖掘、保护和活化利用,推动“曹溪文化小镇”等一批文旅文创产业项目落地,极具韶关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正加快构建。

  “韶文化”是岭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地处粤湘赣三省交界的韶关南接珠三角,通达广阔的海洋,自古以来是联接五岭南北的主要通道。几千年来,南北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独特地域文化。原始文化、舜韶文化、禅宗文化、民族民系文化、古道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山区生态文化等,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韶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坛正式发布了广东省社科联原主席田丰领衔的课题组有关“韶文化”的重要研究成果。该研究成果指出,四五千年的传说给韶关的历史发展和文化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形成了一种以舜文化和韶乐文化追求善美发展的内涵为主的文化传统。它构成“韶文化”的精神内核,是影响其他文化要素的主导部分,也是区别于岭南其他区域文化的重要地方特色。之所以将粤北韶关地区的文化冠以“韶文化”,主要原因正在于此。“韶文化”是认识中华文明的入口之一,是解读岭南文化的一把钥匙。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徐伟新认为,应在中华文明演进大格局上考量“韶文化”研究的历史价值和意义。一是韶关所形成的舜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印证,在中华文明奠基形成中贡献重要力量。二是禅宗文化是“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华文明走向亚洲的重要见证,为我们正确对待东西文化的融合和多元文化的冲突提供了重要启发。三是韶关自古以来形成的民居文化、古道文化、山水文化,作为生态文明共生共进的一种探索,为我们实践绿色发展、循环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历史资源。

  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王晓表示,韶关文化为广大社科工作者研究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期待社科界学者把“韶文化”置于岭南文化的大框架来研究,对“韶文化”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和跨越时空富有魅力的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开发、利用。

  广州市原市长黎子流表示,“韶文化”的发展要与韶关当地的旅游、第三产业相结合。只有去韶关的人多了,才能活跃韶关旅游业,促进韶关经济的发展。

  新的历史时期,一个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对推动其经济发展有着重大作用。广东省社科院党组书记郭跃文表示,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科技、金融、人才深度融合,一个地区的发展既依赖科技进步创新驱动,更依赖文化的繁荣。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北江明珠”韶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一座值得深度开发的文化宝库和文化富矿。自古以来,南北多元文化在此碰撞融汇,逐渐形成了既具有岭南文化一般特征,又极富粤北特色的文化风格。韶关潜心做好生态、文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大文章,努力打造粤北生态发展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区,前景可期,潜力无限。

  新时代如何传承和发展好“韶文化”?田丰建议,继续深入发掘“韶文化”资源,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少峰希望韶关的旅游发展充分展示文化的魅力。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祝彦表示,韶关可以打造国家级的红色教育基地。中山大学教授钟明华希望韶关切实整合全域红色文化资源,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开启新篇章

  珠玑古巷、丹霞山、南华禅寺、马坝人遗址……众多璀璨夺目的韶关文化地标,让四面八方的游客流连忘返;南雄姓氏文化节、乳源瑶族“十月朝”文化旅游节、始兴县围楼文化节、仁化“南粤微长征·红色古驿道”活动……一系列活动的举办丰富旅游内涵的同时,进一步打响了韶关旅游的品牌。

  韶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川秀美、景观众多,既是粤北生态屏障,也是岭南文化重镇,更是广东省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近年来,韶关通过深入挖掘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持续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投入,推动文旅融合向纵深发展,不断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游客旅游体验,极大增强了韶关旅游产业发展的张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持续向好。

  2018年,韶关市举办了“多彩非遗美好生活——走进非一般的韶关”“重走长征路·再创新辉煌——2018广东省红色旅游系列活动”等一系列品牌活动,完成了旅游“一张图”项目投资辅助决策系统建设,实现旅游招商“多规合一”,全媒体全方位开展旅游营销,招商签约项目26个,总投资额300亿元。积极组织韶关文化企业(项目)及非遗等文创产品参加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意向签约5000万元。成功整合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3条,文旅体特色旅游精品线路7条,推动全域旅游向纵深发展。

  文旅融合对韶关旅游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统计显示,2018年,韶关市共接待游客4790.48万人次,同比增长13%;实现旅游收入453.02亿元,同比增长16.12%;旅游业增加值204.04亿元,占全市GDP的15.17%,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7.66%。

  今年初,省文化和旅游厅与韶关市政府签订《文化旅游融合创新发展合作协议》,把韶关作为“一核一带一区”战略中的重点,在文化旅游改革创新、文旅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融合发展、发展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等方面加大对韶关的支持力度,助推该市把文旅产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全省文化旅游融合创新发展探索新经验、新做法。该协议的签署,为韶关文化旅游事业的全面提升提供了强力的支撑和保障。

  下一步,韶关市将继续深度聚焦构建粤北生态屏障、打造旅游高质量发展典范,不断打响韶关“岭南名郡·善美之城”的城市名片,推动旅游、文化、体育等深入融合,努力把韶关打造成“珠三角旅游休闲度假首选地”“粤港澳大湾区休闲旅游目的地”“广东户外运动天堂”。

  挖掘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

  去年,由广东省旅游局、韶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重走长征路·再创新辉煌”——2018广东省红色旅游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韶关南雄市举行,韶关市1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同时重磅推出。作为我省红色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韶关市分外珍惜这些红色资源所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全力做好保护、传承和弘扬好红色文化工作。

  地处粤湘赣三省交界的韶关作为粤北军事重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在粤北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这里是许多历史重大事件的见证地,留下了光辉的历史篇章、丰富的红色遗迹和精神财富。韶关也因此与江西赣州、湖南郴州并称为“红三角”。

  为进一步保护韶关红色文化资源,韶关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2018—2020年韶关红色遗址保护工作规划方案(征求意见稿)》,对红色遗址的保护做了较为明确的规划,从六个方面做好保护和利用工作,即建立“红色档案”,组织历史资料汇编,完善“红色族谱”,开展红色遗址重点保护、守住“红色见证”,加强红色遗址巡查、尽好“红色责任”等,努力实现红色文物保护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相继修复和建设了中共粤北省委机关旧址、北伐战争纪念馆、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等纪念设施,对于弘扬和继承红色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围绕“全面修缮保护、加强活化利用、做强教育功能、弘扬革命精神”的整体思路,韶关不断加大挖掘和研究红色文化力度,发行了《韶关革命历史文献资料汇编》《韶关革命历史图文集》《朱德在韶关》《工农红军转战粤北》《红军长征过粤北》等红色著作;在推进红色遗址修缮保护的基础上,加强对重要红色遗址的开发利用,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重点突出红军长征过境粤北的第一、二、三道封锁线遗址利用;2017年,全省唯一以纪念红军长征为主题的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在仁化县城口镇启动建设。

  接下来,韶关市将切实把革命遗址保护好、把红色文化传承好、把红色旅游发展好,努力把韶关建设成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红色文化传播高地、红色旅游目的地,不断实现革命遗址保护与利用互促共进,为韶关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提供丰富资源保障和强大精神支撑。

  观点

  深入发掘“韶文化”资源 加快发展特色产业

  当前,基于“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韶关市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必须创新“韶文化”资源的利用方式,把握发展和跨越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强文化资源的深度发掘,在推进“韶文化”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韶文化”与旅游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建设韶关特色文化产业体系。

  不同于潮汕、广府、五邑等地方文化,“韶文化”具有“多元共生、源远流长”的鲜明特征。定位并策划“韶文化”的发展,首先应摆脱“从韶关看韶关”的狭隘层次,站在岭南文化甚至中华文明演变传承的高度进行审视。

  韶关要确立“生态为本、文化引领”的总体发展思路,这是韶关赶上时代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从“韶文化”内涵延伸,从“韶文化”外化形式着手,在区域竞争中错位发展,形成独特的文化理念和特点,打造地区文化业态与众不同的灵魂,是深挖、活化“韶文化”,培育“韶文化”业态的现实路径;以“韶文化”基因为本源,培育区域内和区域外错位发展的文化业态,用好韶关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是打造韶关特色文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方向。

  ——广东省政协原常委、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原主任,广东省社科联原主席 田丰

  弘扬韶关红色文化精神 打造红色教育基地

  要进一步激发韶关红色文化活力、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首先要打品牌。韶关区域内红色资源涉及面多而广,应该重点就朱德部队(犁市当铺)旧址、梅岭三章、始兴红围、粤北省委旧址四张红色名片开展工作。

  建议韶关可以考虑申请建立梅岭干部学院,把红色文化与古驿道文化、青山绿水文化三个板块作为办学宗旨,开设特色课程,对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四个意识”很有启发意义。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祝彦

  把城市文化体验作为打造旅游目的地重点

  厚重、开放、活力、包容的韶关,文旅资源丰富,依托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禀赋,持续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韶关未来可期。韶关要发展旅游产业,应把城市文化体验作为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重点,用文化来吸引人。

  从旅游转向文化旅游,如何尽快实现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是要以文化内容来带动旅游,实现“一鱼永吃”和“一鱼多吃”;二是要打造城市自身IP,构建以IP为核心的内容体验与产业链;三是城市文化、传统文化要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四是打造“城市文化+科技+旅游+文创电商”相结合的产业模式,用科技促进文化体验与家庭文化消费;五是要实现互联网文化产业及其线上线下的连接;六是要实现文化产业人才升级。

  传统文化该如何挖掘呢?第一是重新讲故事;第二是提炼元素,比如韶关的禅宗文化可以跟音乐、健康旅游结合在一起,衍生出很多相关文化,且不应局限在本地;第三,建议韶关可以结合音乐感应灯、动漫,做一个夜游的体验项目;第四,将韶关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项目融入生活,做一些与非遗相关的产品和衍生品,打造年轻人喜闻乐见的项目。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陈少峰

  构造内化于地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文化形态

  韶关文化的多元性表现在语言、建筑、生活方式等方面,并保留在今天韶关的各个角落,给“韶文化”带来了与其他地域文化所不同的个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城市向未来演化的进程,因此在“韶文化”各个范畴的并列关系中建立起一个秩序、一种构造,可以使它的含义有更强烈的指向性。

  韶关城市原有的发展脉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该如何延续?在今天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畅通的技术条件下,韶关这个昔日的“关”如何才能“延续美好”?今天韶关需要发现并吸引新的人流、物流、现金流、信息流、知识流、文化内容流;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新型服务业;要能吸引大批游客来韶驻留。

  ——中国社科院国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章建刚

  彰显“韶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韶文化”是岭南文化中富有特色的文化类型,是历时200余年、深受舜文化和韶乐文化影响的、分布在粤北地区的、由历代行政区划和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一种反映多民族民系特点的区域文化,具备包容和谐、诚信耕读和尽善尽美等精神特质。

  “韶文化”明显区别于潮汕、广府、五邑等地方区域文化。这一地域文化概念的建立,既增强了岭南文化的活力,也扩大了岭南文化在全国甚至是世界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韶文化”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古越族、不同时空的汉族、瑶族、客家、疍民等多民族民系的文化、风俗和习惯,其中的主流是汉族、瑶族和客家,特色突出。此外,“韶文化”中的矿冶文化、禅宗文化、珠玑巷的寻根文化影响远及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这是岭南文化中其他类型文化不能比拟的。

  ——韶关学院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宋会群

  撰文:毕式明 潘俊宇 唐音 沈明礼 刘礼彬 统筹:李晓林 编辑统筹:李江萍

编辑: 张胜强

铸魂聚力推动韶关高质量发展

传承与发展“韶文化”打造岭南文化新高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