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广东农行:服务“三农” 对大山的坚守已有17年

2018-12-13 15:48: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清远12月13日消息(记者何伟奇)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地处粤北山区,是广东省有名的贫困县之一。这里山山相连,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人口仅10万人,聚居着壮、瑶、汉三个民族。

  邓仁仪是土生土长的连山壮族人。2001年5月,他退伍转业回到家乡,进入农行连山县支行工作。为了尽快适应工作岗位,他利用业余时间进修自学,并取得大专学历。在家乡这个距离市区200多公里的小县城,他一干就是17个年头。从普通柜员到“三农”客户经理,光阴岁月在变,工作岗位在变,不变的是他扎根家乡、坚守热土的热情与执着。

  大山深处的“人工柜员机”

  前些年,少数民族山区大多存在支付渠道不畅、农民取钱不易的现象。邓仁仪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他深知山区人民的困难与不便,进入农行后也不曾忘记这一点。

  2016年初,农行大力推进“金穗惠农通”工程。邓仁仪欣喜极了,他终于盼到了山区人民畅享普惠金融的福音。作为一名“三农”客户经理,邓仁仪走上了布放“金穗惠农通”机具之路。来过连山的人都知道,这里山连着山,崎岖难行。其中,最远的一个服务点座落在大山深处的永和镇富水村委会,从县城到村里有140多公里山路。邓仁仪每次骑着摩托车翻山越岭,来回一趟都要四个多小时,中午饿了就随便到路边买点零食或吃点儿自带的干粮。有一次,邓仁仪骑着摩托车到五六十公里外的梅洞村安装机具,雨后山路湿滑,一不小心,他便连人带车掉进了路边的水沟,衣服湿了,腿也擦破了。

  尽管安装“金穗惠农通”很辛苦,但邓仁仪却很开心,因为他知道,对于山里人来说,这小小的机具就是一台台“人工柜员机”。还记得在梅洞村安装机具那天,村里一位老人家感慨地说:“有了这个‘电话’,我们也可以象城里人一样取钱了,真好!”老人家的话,更加坚定了邓仁仪“打通连山县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决心。至2017年末,邓仁仪在连山各镇村布设“金穗惠农通”服务点65个,位居当地同业第一。

  来自“编外员工”的点赞

  在“惠农通”安装初期,很多村民不会用、不敢用。在邓仁仪和同事的帮助指导下,村民们慢慢学会了基本操作,但独立操作能力还是不行。加上山里人多,对“金穗惠农通”的认识和了解不够,“惠农通”使用率很低。看到这样的情况,邓仁仪既着急又心疼,辛辛苦苦装上的好机器,可不能就这样荒废掉啊!

  于是,邓仁仪主动走进乡村进行宣传推广,每月定时到“金穗惠农通”服务点巡查维护。有次下班后,他接到永和镇“金穗惠农通”服务点负责人唐福军的电话,说有个客户急需转账却转不了。邓仁仪二话不说,马上骑着摩托车来到10多公里外的服务点,不一会儿就修理好了接触不良的线路。原来,急着办理转账的是一位中年男子,他要给孩子转学费,由于怕耽误孩子上学,这才叫唐福军打电话给邓仁仪。帮客户转完帐后,唐福军和中年男子异口同声地说:“谢谢小邓,谢谢农行的贴心服务!”邓仁仪开心地笑了,让群众足不出村就享受到便利的金融服务正是他的初衷。用邓仁仪的话说,每个“金穗惠农通”服务点都是农行服务的延伸,每个服务点负责人都是农行的“编外员工”。

  在邓仁仪的不懈努力和积极带动下,2017年,他所在的连山支行营业部“金穗惠农通”金融性交易笔数达17.78万笔、交易金额1958万元,点均交易有效率笔数在全市农行系统排名第一。

  聂大哥盖起了小洋楼

  基础金融服务有了,随之而来的是农民“贷款难”问题。在上山下乡开通和维护“金穗惠农通”机具的过程中,邓仁仪接触到许多为脱贫致富而勤勉劳作的农户,也切实了解到他们生活中的一些难处。

  2015年,邓仁仪到沙田村安装机具时,认识了从事淮山种植的聂大哥。当时,连山的淮山比较有市场,聂大哥很想扩大生产经营,但因为没有抵押物,所以缺乏后续资金。在了解情况后,邓仁仪仔细筛选适合聂大哥的金融产品,最终向聂大哥推荐了农户小额贷款。在拿到5万元贷款资金后,聂大哥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规模,淮山种植实现了可观收益。

  现如今,得益于淮山种植的好收成,聂大哥不仅在村里建起了一幢三层小洋楼,还在县城里投资开了家饭店,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没有农行的贷款支持,就没有今天我的幸福生活呀!”望着自己的小洋楼,聂大哥一脸自豪地说。

编辑: 陈越

广东农行:服务“三农” 对大山的坚守已有17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