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全国政协委员王晶:构建数字化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9-05-12 19:04: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5月12日消息(记者王子衿)随着5G时代的到来,以及二维码、无线射频、传感、人脸识别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物联网开启了万物互联的大门,一个万物感知的时代即将到来。数字化时代公民如何拓展参与社会治理的空间?中国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有何呼应?未来人类命运将走向何方?近日,全国政协委员王晶携作品《人类命运:治理简史》(以下简称《人类命运》)在北京三联韬奋书店举行新书发布会暨签售会,就相关问题与读者共享。

图为新书发布会暨签售会现场  央广网记者王子衿摄

  发布会现场,王晶向读者介绍了新书创作的历程及核心内容,并就人类国家治理历史、数字公民、中国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及全球治理和宇宙文明等话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这本书全部是在业余时间写作完成,我是将自己多年的感悟与思考凝结成书,希望能唤起人们对治理思想的思考。”王晶说。
  从“数字公民”到全球治理
  在此前的相关报道中,“数字公民”概念的提出是王晶的“标签”之一。在她看来,当前社会的痛点之一是人的数字化仍未实现,在数字世界里还未有公民数字的身份。而只有当人的数字化成立后,人才可以高效地行使自己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从而实现物理世界中人、事、物三者的数字化。
  据王晶介绍,《人类命运》写作之初是想以“数字公民”概念为主要关注点,因担心聚焦“数字公民”是否会成为科普类书籍,加之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思考不断深入,因此最终以社会治理角度切入。该书通过观察人类治理的历史走向,探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逻辑以及未来可行的发展方向。
图为发布会暨签售会现场,当日多名读者排队等候作者签名  央广网记者王子衿摄
  “因为科普的书大家可能会不太感兴趣,所以我开始思考作品到底给谁看、数字公民为什么会诞生等的问题,最终决定研究治理。本书也是想告诉读者,从原始社会到今天,治理方式从人治、法治到德法共治,最终要达到无为而治,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治理是有递进规律的。”王晶告诉记者。
  从物理世界到数字世界
  “农耕文明时代,第一生产力是劳动力;工业时代,第一生产力是机器;而数字化时代,第一生产力应当是治理能力。不管是企业、国家还是全球,治理能力是根本,只有治理能力强,科技、经济、社会等才会越来越强。”发布会上,王晶的这一观点备受读者关注。
  从贱民、臣民、国民到人民和公民,称呼的不同折射出了政治话语的变迁。在王晶看来,谈国家治理离不开对人的关切,而在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尝试融合的今天,国家治理更需要从人民利益出发探索构建更有利于人的治理模式。
  在《人类命运》一书中,作者就社会治理的雏形、国家治理的产生和转型、新中国的社会治理发展阶段等内容进行了阐释。与此同时,王晶也认为,真正的数字世界必须以人的数字化为重要条件,尽管当前较多的治理都是在物理世界进行,但随着数字世界人的觉醒不断增强,万物互联时代“未来已来”,对于治理能力的关注也将更加迫切。
  从人类文明到宇宙文明
  文化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治理重要的媒介。在发布会的读者问答环节,《人类命运》中“中国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一章节中的内容也引起了读者的兴趣。
  在王晶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儒家、法家思想与中国古代社会治理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仁爱、诚信、正义、和谐、大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中国传统文化归根结底是“利他”的文化,“只有基于人民的文化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文化”。
图为发布会现场读者阅读《人类命运》一书  央广网记者王子衿摄
  “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照亮世界”,这是莎士比亚在其《一报还一报》中的台词。而在王晶的《人类命运》中,人类文明的未来——宇宙文明也如同莎翁笔下的火炬,通过互联共享照亮全球。
  此前,有观点曾称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海洋文明是“蓝色文明”,而现代社会建设的生态文明则是“绿色文明”。王晶告诉记者,人类文明的未来是一个共生共灭、共进共退、共创并享的新起点,宇宙文明不仅包括海陆空的现实世界,也包含虚拟世界,未来将是“红色文明”,让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火炬,可以照亮他人。在未来,所有民族的文化和时代的文明都会汇聚成一个'连接、和合、共生、共创、共享'的宇宙文明,真正地构建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王晶说。
编辑: 方婧

全国政协委员王晶:构建数字化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

随着5G时代的到来,以及二维码、无线射频、传感、人脸识别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物联网开启了万物互联的大门,一个万物感知的时代即将到来。数字化时代公民如何拓展参与社会治理的空间?中国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有何呼应?未来人类命运将走向何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