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数字化技术为文物带来“新生”

2019-05-09 09:05: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5月9日消息(记者 方婧)3D打印的兵马俑可以出现在千里之外的乌镇,沙漠里的敦煌壁画能够投影到上海。故宫的端门数字博物馆里,当手指从宽7米、高4米的触屏“多宝阁”上滑过,本该在玻璃展示柜后纹丝不动的瓷器和书画,便会在指尖旋转跳跃。这一切是不是很神奇?

  当现代数字化技术走进古老的文物世界,就给文物找到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让它不怕刀斧,不惧水火,还可以超越时空。可以说,数字化技术正在改变文物的生存和研究模式。

  前段时间,巴黎圣母院在大火中严重受损,令人痛心的同时也再次敲响了文物保护的警钟。文物专家纷纷表示,虽然再完备的信息记录,都不能替代文物本体,但文物数字化“建档”依然迫在眉睫。

  当下,全世界许多研究团队都在对各种各样的文化遗产进行数据化扫描工作。我国也不例外,各地正加速推进文物数字化保护,将激光扫描技术、多图像三维建模技术、摄影测量技术等,全面使用于以古建筑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

  敦煌研究院从1993年就开始了“数字化保护”方面的探索。敦煌30个洞窟中,10个朝代4430平方米的壁画,都展示在“数字敦煌”的项目中。如今,敦煌文物的数据与过去的文献资料一同汇总成数字化资源库,在互联网上向全世界共享。

  打开资料库,点击鼠标,观众就能在30个洞窟中全景漫游。带上VR眼镜,敦煌的壁画就将出现在周围。2015年的一场展出展示了莫高窟尚未对公众开放的220号洞窟。墙壁上因氧化而变成黑色的佛像,和大多数人无缘见到的胡旋舞壁画,都近在眼前,观众甚至能看清壁画上排箫竹子的纹理。借助数字技术,观看者能够随意放大壁画上的任何部位。

  同时,云冈石窟从2003年起也开始了数字化探索。云冈石窟研究院数字化室主任宁波介绍说,云冈石窟通过与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长期研究与探索,逐步形成了依托高精度测绘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科技手段,永久地保存云冈石窟珍贵文物及历史档案的方法。

  “数字化文物保护本质,就是用数字化技术对文物信息进行全面永久地保护,使其他对于本体保护与研究持续进行提供科学的基础。”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李志荣说。

  在浙大文物数字化团队计算机专家刁常宇副教授看来,在考古工作中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代替手工操作,不只是因为这样速度快,更重要的是,计算机技术能达到人力难以企及的精确度。

  文物在时间和人类活动中不断褪色,甚至消亡。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为保护文物提供了关键工具,阻止了文化遗产遗址“从人类记忆中被彻底删除”。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王之纲表示,数字化技术的另一个优势,是弥补文物和遗迹在文化传播上的限制。

  尽管如此,数字化也只是保护和利用的一种手段,对文物本体的保护依然是最核心和首要的任务。

 

编辑: 晓凡

数字化技术为文物带来“新生”

尽管如此,数字化也只是保护和利用的一种手段,对文物本体的保护依然是最核心和首要的任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