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民间曲艺说书艺术——贤孝

2019-09-05 15:53:00来源:中新网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时的许慎,他在书中解释“孝”字是这样描述的:“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孝”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成会意字,甲骨文的“孝”字就是年轻人背着老人的字形,即“子承老也”。

  在中国家庭中,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应具有和必遵守的道德品质及行为规范,以“孝”字传达和传承,是千古不变的善行和美德。

  孟子评大舜结婚说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汉代著名经学家赵歧的《十三经注》中对此阐述道:“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有子女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道,才能将家族血脉传承下去,“孝”是人生最高道德标准,事亲、尊亲成了最高的道德表现。

  父母在,不远游,以尽孝道。

  “孝”的理念汉族及少数民族都遵循,西夏时的党项羌人以“凉州贤孝”作为灌输思想、宣扬仁爱、教化子民的服务工具,经世代流传,逐步分为凉州贤孝、河州贤孝、西宁贤孝。

  凉州贤孝又称“凉州劝善书”,是以三弦伴奏的古老的叙事性民间说唱艺术。

  河州贤孝唱本有“国书”与“家书”之分,用河州方言说、唱并配以简单的弹拨乐,属于叙事性民间说唱音乐形式。

  西宁贤孝流传于青海省东部河湟地区,非家族性传承的民间说唱形式。

  贤孝脱胎于古凉州的佛教俗讲,与西凉乐、敦煌变文及河西宝卷有着很深的渊源,传承方式主要靠艺人口传心授,主要内容以说唱英雄贤士、忠臣良将、孝子贤女等故事为主,教化人们“处世为贤,居家尽孝”,故称“贤孝”。

  “贤孝”早在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已有演唱,始皇下令男丁筑长城,瞽目人(盲艺人)也在列。

  瞽目人在工间休息给筑长城的民工们唱关于家庭伦理孝道的歌曲,逐渐以“贤孝”的名义流传下来。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中描述“杭州男女瞽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评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大抵说宋时事,盖汴京遗俗也”,古籍记录了“贤孝”的久远流传。

  2006年,“贤孝”被收录在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编辑: 方婧

民间曲艺说书艺术——贤孝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有子女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道,才能将家族血脉传承下去,“孝”是人生最高道德标准,事亲、尊亲成了最高的道德表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