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云南省7组曲目亮相2019中国原生民歌节

2019-07-23 18:30:00来源:云南网
  7月22日,以“乡音·乡情·乡愁”为主题的2019中国原生民歌节在云南楚雄开幕。当日,云南入选的7组曲目逐一亮相,展现了云南原生民歌的独特魅力,以及云南传统音乐类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成果。
  2019中国原生民歌节由文化和旅游部、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由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中共楚雄彝族自治州委员会、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和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承办。
  云南是我国拥有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地区,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最为多样而富集的地区。在全省的105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含有10项传统音乐类项目,在450项省级非遗项目中含有50项传统音乐类项目。
  此次原生民歌节,云南省有彝族阿色调《桂花十里香》、姚安坝子腔《姚安坝子好风光》、彝族海菜腔《月下情歌》、彝族民歌阿数瑟《白露花开》、南涧彝族山歌二里半腔《爱你不得做一家》、纳西族民歌《栽秧古歌》、布朗族弹唱《太阳照进我心田》7组节目入围,成为入围节目数量最多的省份。7月22日,在2019中国原生民歌节展演环节的第一场、第二场,这7组曲目依次亮相,惊艳了在座的观演嘉宾。
  彝族阿色调《桂花十里香》
  “阿色调”,又名“彝族阿噻调”,2017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阿色调”主要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是彝族各支系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承载着彝族社会生活、历史传说、风俗民情、伦理观念等多方面的内容。
  彝族阿色调《桂花十里香》
  “阿色调”以口头相传为主,用彝语演唱,其演唱内容广泛,涉及天文地理、山川河流、花鸟鱼虫、四时农事、历史、叙事、传说、故事等范畴;唱词可长可短,多为五言一句,讲求押韵;曲调由六声音阶组成,曲调规整,旋律优美;音区宽广,曲调音程跳动较大。歌曲叙事演唱语言朴实,形象生动,想象丰富,情歌感情真挚,气韵深长;演唱时,有领有合,异常热烈,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
  南涧彝族山歌二里半腔《爱你不得做一家》
  “二里半腔”改编自南涧民歌。南涧民歌是南涧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是传承民族文化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是千百年来彝乡人民诗赋文才的传承与延续,记录了南涧各族人民的历史、科学、生产生活、传统习俗、哲理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
  南涧民歌以彝族民歌为主,大体上可分为叙事歌、山歌、酒歌、舞蹈歌和儿歌等几大类。“二里半腔”属于山歌类,主要流行于无量山区一带的彝族聚居地区,特点是高亢激昂,明快豪放,旋律较为流畅,音阶高低幅度变化大,歌词多是两句一段体;内容多是人民抒发感情,交流思想和男女青年谈情说爱。
  彝族民歌阿数瑟《白露花开》
  “阿数瑟”于2013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阿数瑟”是流传于临沧市镇康县的民间歌曲,大约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古至今青年男女用她诉说衷肠,亲戚朋友用她嘘寒问暖,每逢婚嫁、节日等喜庆场合,人们都会自发地打歌、唱“阿数瑟”,在唱词上,表演者往往是即兴而作。
  《白露花开》以“阿数瑟”独特的“大过山”演唱形式,展现青年男女对心上人的思念。该节目曾获得云南省第八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声乐类金奖,2014年群众文化“彩云奖”,第十四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大赛铜奖。
  姚安坝子腔《姚安坝子好风光》
  “姚安坝子腔”是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北部特有的一种民间歌曲样式,多在春耕栽种季节和秧苗拔绿时节以汉族青年男女对唱的方式演唱,主要流传于姚安县以汉族为主的村寨中。
  2008年,“姚安坝子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姚安坝子腔”曲调高亢悠扬,声情并茂,生活气息浓郁,地域特色突出,多为野外田间清唱,用笛子、二胡和打击乐伴奏,有曲调唱腔而没有正式文本,靠演唱者临场发挥。
  代表性曲调有“十二属”“十二月采花”“猜调”“数姚州”“数地名”等。唱词分主词和副词两部分,在内容上区别较大,在整个唱腔中其旋律密不可分、相互衬托,其中副词又叫 “跺板”,在“数”加“唱”时一气呵成,还常常把当地的村庄、地名数入其中,饶富兴味。
  彝族海菜腔《月下情歌》
  《月下情歌》是“彝族海菜腔”的代表歌曲。“彝族海菜腔”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彝族海菜腔”发源于红河州石屏县异龙湖畔,又称“石屏腔”,俗称“大攀桨”,是男女青年在湖中打渔、捞海草等劳作时互相挑逗、对歌的一种形式,由于旋律悠扬起伏,如同湖中漂浮不定的海菜花,固名“海菜腔”。
  “彝族海菜腔”的结构复杂,篇幅巨大,是一种集独唱、对唱、领唱、齐唱、合唱溶为一体的多乐段组合的大型声乐套曲。作为中国民族民歌中不多见的一个乐种,其艺术形式已趋成熟,其优美动听的旋律,起伏连贯的唱腔,高亢激昂,婉转悠扬的音乐风格和韵味,彝汉文化交融和浓郁的地域化方言的特征,展现了彝族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领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该节目曾参加云南省第八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荣获银奖。
  布朗族弹唱《太阳照进我心田》
  《太阳照进我心田》是布朗族民歌(布朗族弹唱)的代表性歌曲。2008年,布朗族民歌(布朗族弹唱)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布朗族民歌(布朗族弹唱)是布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歌形式,源于布朗族先民在布朗族民间音乐基础上吸收傣族音乐而形成的,主要流行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乡、西定乡、打洛镇、勐满镇等布朗族聚居区。
  布朗族弹唱有“索”“甚”“拽”“宰”“团曼”五种基本曲调,其中以“索”调最为丰富多彩,它包括五个调子,或欢快跳跃,或舒缓深沉,风格各异,因“索”调使用布朗族传统乐器四弦琴伴奏,故称“布朗族弹唱”。布朗族弹唱一般为男女对唱,男子边唱边弹奏四弦琴,女子则接以对应的词句,唱腔圆润委婉,旋律清甜优美,歌词多反映男女恋慕之情。布朗族弹唱将布朗族的音乐、民俗、服饰等融为一体,节奏明快,风格独特,体现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族特色。
  纳西族民歌《栽秧古歌》
  《栽秧古歌》改编自纳西族民歌。纳西族民歌流传于丽江市玉龙县境内金沙江畔的纳西族聚居区,由三个曲调组成。歌曲展现的是纳西人民在田间犁牛、栽秧、丰收时的场景,流露出动人的劳动场面和对牛与自然的感恩诉说,表达出丰收时的喜悦之情。歌舞用纳西族传统犁牛调、栽秧调、拔秧调的形式,展现了一幅美好田园生活风景画卷。
编辑: 方婧

云南省7组曲目亮相2019中国原生民歌节

7月22日,以“乡音·乡情·乡愁”为主题的2019中国原生民歌节在云南楚雄开幕。当日,云南入选的7组曲目逐一亮相,展现了云南原生民歌的独特魅力,以及云南传统音乐类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成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