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唐佩珠、赵嘉懿谈民歌“走出去”

2019-07-15 13:56:00来源:广西新闻网

  

  打好“刘三姐”品牌

  ——广西著名歌唱家唐佩珠、赵嘉懿谈民歌“走出去”

  “‘唱山歌哩……’我刚开口唱出头一句,就引来如雷掌声,可见刘三姐影响力之大。”回忆起当年在东南亚演出的情景,唐佩珠依旧难掩兴奋。她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广西民歌要“走出去”,就要打好“刘三姐”这个品牌。

  上世纪60年代,电影《刘三姐》风靡东南亚,从此种下了“刘三姐情结”。直到今天,东盟许多国家的民众和官员还是对广西特有的民族歌舞情有独钟。多年来,“壮乡金嗓子”唐佩珠无论走到哪里,都从未间断传唱刘三姐,成为名副其实的“刘三姐第三代传人”。

  作为广西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多年的理事,唐佩珠非常庆幸有生之年能为广西民歌“走出去”尽点绵薄之力。她视“传播广西好民歌,传递中国好声音”为己任,希望把一个文明进步、开放包容、繁荣发展的广西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

  “广西要成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门户,其中就包括把广西打造成为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的枢纽、中国文化走向东盟的主力省区。广西每一位文艺工作者都要有这种文化自觉,推动广西民歌走向世界。”

  唐佩珠认为,各民族民歌均有其独特的魅力。在将广西民歌推向世界的同时,也要吸收借鉴各国优秀的文化成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促进广西文化更大的繁荣。

  在广西,致力“刘三姐”走向世界的不乏其人,广西歌舞剧院声乐演员赵嘉懿就是其中之一。多年来,她近赴东盟各国、远赴欧美地区参加各类演唱活动,并被“刘三姐”在异国他乡的影响力深深感动。

  “‘哪个九十七岁死, 奈何桥上等三年。’每当唱到这一句,台下观众和声一片,场面令人震撼。”和唐佩珠一样,赵嘉懿也认为打造“刘三姐”这一品牌不求大而全,唱好精彩片断就行。而对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要讲究不同的演唱风格。上了年纪的华人华侨,认定了老版本的“刘三姐”,我们必须下苦功夫练习,力求身段、声音再现当年场景。年轻人则更喜欢现代舞台,所以我们加入了现代的灯光、舞美,对唱段、舞蹈进行重新编排,使“刘三姐”焕发时尚清新魅力。

  除了刘三姐,广西12个民族的民歌包括多声部民歌,民族乐器包括芦笙、马骨胡、独弦琴等都很有特色,将民歌与乐器搭配后融入舞蹈或杂技中,往往被视为“天籁之音”。在赵嘉懿看来,民歌也要与世界接轨,广西民歌要成功走向世界,就要充分利用各种舞台表演元素,在节目编排组合上做文章,改进服装、灯光、音响等效果,使民族歌舞的视觉和听觉更加完美。

  当然,广西不仅要唱自己的歌,也要唱人家的歌,海纳百川。“无论在哪个国家,你会唱自家的歌不新鲜,会唱人家的歌才服人。”赵嘉懿在文莱会用马来语唱《让全世界都知道》,在越南会用越语唱《北坡森林的歌声》和《河内的秋天》,在老挝会唱当地的山歌《长调》,在柬埔寨则唱《让我们一起来跳舞》。“唱当地的歌一下子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大家都找到了民歌无国界的认同感。每当观众亲切地问我喜不喜欢他们的歌时,我认为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世界文化是多样性的,传播广西艺术还必须尊重各地不同的文化习俗。”赵嘉懿对此有非常深刻的体会。一次在文莱演出结束后的酒会上,文莱文化部部长问她:在中国演出是否也象现在这样着装?她说不是,而是得知文莱是伊斯兰教国家,妇女着装不能露出脖子以下的皮肤后,才专门准备了肉色打底衫。“她郑重地与我握手,感谢我对伊斯兰教风俗文化的尊重。”

编辑: 刘书彤

唐佩珠、赵嘉懿谈民歌“走出去”

回忆起当年在东南亚演出的情景,唐佩珠依旧难掩兴奋。她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广西民歌要“走出去”,就要打好“刘三姐”这个品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