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上海将迎来“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新规” 违规者可处50至200元罚款

2019-06-25 08:03: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6月25日消息(记者周洪)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再过一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居民将迎来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根据《条例》,对没有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个人可处以50至200元的罚款。这个《条例》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其标志性意义:在进行20多年倡导工作后,上海率先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框架。

  距离《条例》正式施行越来越近,围绕垃圾分类衍生的新服务、新产品也成为了热点,代收垃圾网约工收入水涨船高、网红分类垃圾桶刷屏朋友圈……新规施行在即,上海准备得怎样了?市民还习惯吗?

  最近,上海白领钱小姐在某网购平台上购买了一款垃圾桶,价格近200元。垃圾桶分为三格,分别装湿垃圾、干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垃圾桶与大部分厨房料理台等高,做饭时产生的厨余垃圾,不用弯腰,用抹布一抹就能直接扔进垃圾桶内。据她描述这款设计巧妙的日式三分类垃圾桶销售火爆。钱小姐说:“首页推荐的,可能和我以前搜索过有关系。如果多一个垃圾桶可能会占用空间,这个分类垃圾桶在空间上节约一些,高度比较高,便利生活。”

  7月1日起实行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规定,对没有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个人可处以50至200元的罚款。钱小姐也算了笔经济账:“价格蛮高的,比起罚款来说,这点不算什么。”

  除了网红垃圾桶销售火爆,一个新兴职业也应运而生:代收垃圾网约工。客户线上预约,线下废品小哥上门回收。近日,央视记者跟随“代收垃圾网约工”李师傅,在上海市宝山区的某小区内体验了上门回收的工作全程。

  近几个月来,预约上门回收的订单与日俱增,李师傅感慨,只要勤快,月收入甚至可以达到一万元以上,比以前多了三四千元。李师傅说:“只要居民在支付宝的客户端下单,通过服务中台,把单派到他们,他们接单后,派上门服务人员,把东西收掉。”

  如今,李师傅的站点每天要接收一吨左右的垃圾。在李师傅眼里,他每次上门,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收废品,而是教市民们如何分类垃圾。

  《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条例》不仅明确了生活垃圾要分类投放,还提出了“定时定点”的要求。定时定点要在大多数社区落地,涉及到“撤桶并点”,将社区楼道内或门洞前的垃圾桶撤走,集中放置在指定点位,居民只有在固定时间段内前往这些点位,才能投放垃圾。这对于像邵先生一样的上班族而言造成了不方便,有的居民不是很理解。

  不过,目前在实际操作中,对于下班回家晚的居民,小区实际操作中也延长了投放点的开放时间。对于有特殊情况的群体,年龄大或者不方便下楼的居民,小区也会让志愿者定期上门收集垃圾,居民事先在家中分好类即可。在上海虹口区爱家豪庭小区,一对80岁老夫妇行动不便,物业经理唐静就和保洁员来到家里上门收垃圾。

  保洁员:垃圾要干的做干的,湿的做湿的。

  老奶奶:这个我们弄不清楚。我们邻居垃圾桶三只,垃圾袋一天两次要六只。

  物业唐经理:我们马上让人来教,您一定要分呀,这个立法了。

  至于垃圾分类后怎么办?上海市民开动脑筋,诞生出了各种神器。

  在虹口宇泰景苑小区,小区有一个堆肥花园,花园里开满了绣球花、长寿花、月季花十分漂亮。小区居民变废为宝,利用湿垃圾发酵以后产生的肥料种花。热心志愿者将湿垃圾放在酵素桶里,一个半月左右,产生的肥料就足够提供给整个花园,周边小区的居民也慕名前来挖肥料。

  在徐汇虹梅街道,不足6平方公里,居民人口不足3万,而工作和生活于此的开发区园区职工近30万人,辖区内共有大型食堂68家,各类餐饮企业300多家,街道动员和吸引区域内科技企业,尤其是生态环保科技企业参与到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中来,研制出的“神器”一个标准垃圾桶的湿垃圾只需15分钟就可以被迅速处置分离成水、油脂和生物堆肥原料,可以资源化循环利用,做到“餐厨垃圾不出虹梅”。

  在普陀万里街道,一组蓝色的“蓝宝”智能回收箱吸引眼球,通过不同箱柜,可回收旧报纸、塑料瓶、旧衣物等,并实现收益自动结算。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超大城市已经就生活垃圾管理进行修法或立法,通过督促引导,强化全流程分类、严格执法监管,让更多人行动起来。有专家将这形容为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这意味着,垃圾分类将从以往的环保志愿行动转变为每个居民应尽的法律义务。

  长期以来,许多人已经习惯了较为粗放的垃圾投放方式,改变起来难度极大。通过罚款、纳入征信等多种方式来“强制”,目的不是惩罚,而是引导。广大居民是实施垃圾分类的最大主体,不论怎样的制度设计,最终还是要落到源头。“知行合一,关键在行”,希望各地探索积累更多好模式、好试点,引领更多人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编辑: 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