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我在海外看祖国]汉语将成为重要的国际语言

2018-12-10 07:23: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2月10日消息(记者朱敏)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我叫冯禹,我是在1993年离开中国到美国的。一开始,我跟一个美国教授做合作研究,然后在哈佛做访问学者,后来就在哈佛开始教书。哈佛教了13年,2007年的时候转到了布兰迪斯大学,现在是布兰迪斯大学的教授,一方面在教汉语,一方面在教东方宗教……”冯禹说。

  1977年,在胡同口被同伴告知高考的消息,冯禹用一个多月突击了数学,以优异的成绩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学生。改革开放的春雷惊动神州大地,在教育、经济、外交等各领域陆续全面开花。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当月,邓小平携夫人卓琳对美国进行了为期9天的访问,轰动世界。正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哲学硕士学位的冯禹,从电视上看到邓小平头戴牛仔帽向美国民众挥手致意时,没想到自己以后会在美国展开学术生涯。冯禹说:“整天看那些佛教的典籍、经典,然后跟导师讨论,基本就是那样一个状态。的确是感到中国用一种很快的脚步在发展……”

  生活,从来不是想象中的波澜不惊。90年代,已是人大最年轻的副教授冯禹改变了计划,漂洋过海去了美国。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已然显现,平面直角电视走进千家万户时,老式圆屏电视还在美国家庭大行其道。但是中美的其他方面的差距,冯禹也看在眼里。冯禹说:“美国超市非常大,里边的货品更齐全,另外当然主要的是交通工具了。中国当时私家车还很少,大家主要还是骑自行车的。美国车已经早就普及了,基本上是家家都有自己的汽车。高速公路非常发达,速度很快,这些方面中国还明显不如美国。”

  1995年,冯禹在哈佛大学接触汉语教学。当时,选择学习汉语的哈佛学子,只有个位数,他们学汉语的目的,也只是为了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学。冯禹介绍:“哈佛当时规定必须学繁体字。因为你是研究中国的古典,不懂繁体字是不行的,先学繁体字。”

  1992年到1995年,大洋彼岸的中国,GDP连续4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美国的大学敏感地捕捉到中国的发展变化,汉语的研究方向也迅速转变。

  冯禹表示:“第一波就是business,为了商务学中文,各个学校都在开设商务中文课。宾州大学是最早的,宾大沃顿商学院在80年代中期有一个老师到了北京的对外经贸大学,希望和中国方面合作编一本商贸汉语500句之类的书。”

  为了商务交流学中文的美国学生,毕业之后大多会进投行、开咨询公司、做商务律师,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越来越多,他们更希望到中国实地看一看。

  冯禹,非常乐意做学生们的参观向导。他清楚地记得:“2007年带着一组美国学生去上海,到了外滩,遥望浦东,东方明珠,然后黄浦江上的一个广告船,船在水里走,一个巨型的屏幕,各种各样的灯。有一个学生说:‘这个比时代广场要厉害一百倍都有了,时代广场多小啊。’然后有个学生说:‘我已经知道我未来做什么了,我以后一定要来中国工作。’”

  冯禹认为,这能给美国人带来普遍认知上的变化。他说:“所以这一代人我觉得会不一样的,他们亲身经历这样一些东西,这些学生到中国来以后,他们就会发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奇迹,不断刷新美国人的认知。2010年,中国GDP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京沪高铁正式通车,300公里以上时速的火车在华夏大地上驰骋。

  冯禹说:“中国现在大量的投资,比如在科学研究、生物医学方面等等,美国一些非常敏感的学者他们已经注视到这个东西了,所以美国现在正在建立一些高水平的课程。在科技方面,比如中国的高铁出现,给美国学生的震动很大,美国怎么没有高铁?这些东西都让他觉得可能中国在科技方面也非常值得我们注意和学习了,所以现在开始了一个新的浪潮。这时候中文不但是为了做生意、做买卖,中国的很多科研成果也值得世界重视。”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为中国赢得了世界的关注与尊重。冯禹愈加坚信:不用太久的将来,汉语会成为与英语平行的世界性语言,因为中国已经站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

  冯禹表示:“我曾经对一些学生说,比如你在德国,你是一个经济学家,可是你只会看德文,你看不了英文的文章、看不了英文的报道,但是你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经济学家,这可能吗?他们说不可能。同样的,再过15年或者20年,我们就会发现学经济学,英语和汉语你都得会。不是说汉语会代替英语,但是它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第二国际语言,所以它的定位不再是外语了。”

编辑: 杨璇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