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精雕细琢正当时]探访中国·印尼聚龙农业产业合作区

2018-10-09 07:18:00来源:央广网
 

  央广“一带一路”五周年境外采访组10月9日发自中加里曼丹的报道(记者彭忠蛟 白晨 张明浩)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发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五年来,中国印尼两国合作共赢的愿景正一步步变成现实。由天津聚龙集团打造的中国·印尼聚龙农业产业合作区,目前有六万公顷棕榈园已经陆续挂果,吸纳了上万名印尼员工就业。合作区内修建了公路,办起了加工厂,还建起了学校、诊所,把产业合作区建成了立足当地、长远合作的命运共同体。

图为中国·印尼聚龙农业产业合作区。(央广记者 李健飞 摄)

  “买材料,是吧,这个是财务的,财务就是我……”一个印尼小伙,左手翻着一份表格,右手使用计算器,核对着表格里的数据……这里不是中国大城市的写字楼,而是印度尼西亚中加里曼丹的农村。

“90后”印尼小伙子拉加在核对报表。

  “我的名字叫张子琪。我们财务有四个人,有两个人不会说汉语,我帮他们跟经理说。”这个“90后”小伙子叫拉加,是中国·印尼聚龙农业产业合作区财务部门的员工。刚来工作的时候,他对中文一窍不通,现在向别人作自我介绍,总喜欢用自己的中文名字。

  在合作区里,许多印尼人都能流利地说汉语,不少中国人也能用印尼语顺畅地表达。他们在工作时全情投入,工作之余,会经常相约着一起打打球。青春岁月里,他们不仅收获了稳定的职业、跨国的友谊,更收获了合作区这个新家。

  “我们园区有学校、有诊所、有市场,几千个人在那里生活……”聚龙农业产业合作区人力资源总经理兼供应链总经理方彦所介绍的,是拉加所在的合作区种植园——听起来不像一个产业园,更像一个大型社区。方彦说:“我们不是做简单的项目,也不是做简单的工程,我们是做三十年、六十年的实业,是做共赢互利的一个事情。”

中国·印尼聚龙农业产业合作区人力资源总经理兼供应链总经理方彦(右)、财务总经理张冰(左)接受采访。

  印尼是全球最大的棕榈油生产国,中国是世界三大棕榈油进口国之一。2006年,聚龙集团开始到印尼投资,建设种植园,种植棕榈树。2013年以后,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棕榈种植园升级打造成了中国·印尼聚龙农业产业合作区。目前,在印尼各地建立的产业园区,有十六家企业进驻,安置了上万名印尼员工就业。

  每天清晨,在合作区六万公顷面积的土地上,员工们走出家门,开始一天的工作,有的拿着工具去采摘棕榈果,有的驾驶车辆把采摘下来的果子送往加工厂。今年三十二岁的阿尔曼,原来是园区附近塔兰荡村的农民,现在是聚龙农业产业合作区的员工。

  他告诉记者,自己以前在村里靠加工木材挣钱,生意时有时无,收入很不稳定。现在,他的收入是以前的三四倍。阿尔曼的妻子也在这里工作,他们生活得很安心。

中国·印尼聚龙农业产业合作区里印尼员工正在运输棕榈果去加工棕榈油。(央广记者 李健飞 摄)

  建设聚龙农业产业合作区,企业不仅追求自身的效益,更关注当地员工的福祉,打造发展的命运共同体。与国内的“龙头企业”一样,聚龙农业产业合作区还与附近村庄的两万多印尼村民开展种植合作。

  方彦介绍,由村民出地,聚龙出资金、出技术、出团队来开发棕榈树,开发完后收益归村民。现在,这些合作的土地已经产果,村民每个月都能收到相关收益。

  三十岁的塞缪尔在聚龙农业产业合作区做质检工作。他来合作区工作,就是想回到家乡。

  塞缪尔的家在中加里曼丹,但以前他的工作不在这里,不能常常回家。聚龙建立的合作区,让他现在不用远离家乡、不用跑远路就能获得稳定的工作。塞缪尔希望公司能继续发展,让更多周围的村民来就业。

  方彦表示:“我们是‘一带一路’的实践者。我们园区设置的诊所虽然是为园区自己的一万工人服务的,但是村民有什么问题需要来看,我们也免费给他们提供相关服务。这样一来让村民感觉到这个企业不是在这里做一年、两年要走的。它是一种切实的、可靠的,并且他们看得见、比较长远的命运共同体。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孙子可能也会再来这里工作。”

编辑: 张潇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