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写入一号文件 评:时势要求

2017-02-06 07:15: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2月6日消息(记者沈静文)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昨天(5日)正式发布。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唐仁健表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围绕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加大农村改革力度等,一号文件对新一年农业农村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去近两年来,这个词维持着不低的曝光率。中央农办主任唐仁健解释,改革背后,是农业农村形势的变化: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

  唐仁健指出,农产品需求升级,有效供给跟不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到极限,绿色生产跟不上;国外低价农产品进来,国内竞争力跟不上;农民增收传统动力减弱,新的动力跟不上。这四点,都表明农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写入一号文件,是时势的要求。改革进入第二年,深入推进的路线更加清晰。而对农民来说,“种什么、怎么种”是每年最为关注的问题。对此,唐仁健明确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结构”,是调整的一大对象。三大调整概括为调优产品结构、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优”字,大宗农产品要突出“优质专用”,其他农产品突出“特色优势”。“调好生产方式”是突出“绿”字,就是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调顺产业体系”突出“新”字,就是要培育农村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针对玉米库存高企、价格倒挂,2016年,我国对东北三省一区玉米收储制度进行改革,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

  内蒙古通辽种粮大户李长江告诉记者:“补贴(每亩)180元,都拿到手了,没有补贴也得挺着吗?这个政策挺好。主要是价格再涨点,农民好好种,产量就上来了。”

  一号文件对不同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作出相应安排,例如,对稻谷、小麦,要“坚持并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对玉米,要“推进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健全生产者补贴制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说,这是政策对“种什么”的明确回答。稻谷和小麦是我国最基本的口粮品种,目前为止,要维持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基本制度模式,但要增强最低收购价定价的弹性,让定价灵活一些,大的制度框架不会变。玉米是一个大宗产品,但更多是一种饲料作物,希望通过市场定价,国内的玉米价格能够有所下降,降到能够跟进口玉米相抗衡。同时,要对玉米种植者的利益损失实行生产者补贴制度,今年仍然要坚持这个制度。

  唐仁健坦言,改革的核心是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激活市场”依赖于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收储制度等改革,“激活主体”需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和吸引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等政策刺激,而“激活要素”,则要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等重大政策举措。

  安徽天长铜城镇余庄村正是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试水区,截至2016年底,全村共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997人,量化集体资产269.04万元,人均持股898股。去年村集体资产增值18万3000多元,村民王信儒和家人每人分到40元。“尽管钱不是太多,但体现出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所产生的效益,股民确实得到了实惠。”

  综观一号文件,其对新一年农业农村工作的布局从产品产业结构入手,涉及绿色生产方式、新产业新业态等问题,之后关注科技创新、农业农村短板,最后落脚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叶兴庆解释,这一顺序,正是改革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递进关系。要解决农业领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首先要解决产品结构的问题,紧接着要解决经营体系结构的问题。解决技术结构的问题,还要解决发展理念的问题,要有一种新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来调整农业结构。要解决所有问题,最终还是要靠体制机制的创新,通过收储制度改革,通过农业补贴制度改革,通过农业投入和金融体制的创新,特别是要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能。所以,这个文件从前至后,从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到经营体系,到补短板到最后的改革,的确是有其内在逻辑的。

编辑: 朱琪
关键词: 国务院;农业供给侧改革;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