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静观]师者姿态

2018-08-14 16:59:00来源:央广网

  孩子的老师发微信语音找你借钱,你借不借?

  据今天的一条新闻,在福建南安,王女士收到孩子周姓老师通过微信发来的借钱语音信息,“周老师”问,“你微信还有2000块钱吗?先借我一下,我现在有点事,晚点再还给你。”听到老师声音,王女士放心将钱转给对方,但她随后通过其他家长得知该老师微信被盗,且骗子用微信已向多名家长诈骗成功。另一边,发现微信被盗的周老师迅速报警,告知同事朋友,并让同事在家长群里提示防骗。约4小时后,她终于通过微信申诉找回账号并成功登陆,但受骗者已达二三十人。此后,周老师一直忙于退款,自掏腰包退还转账金近10万元,有转款私信的目前已全数退还。

  电信诈骗,从技术到人性,并无新事。技术上,诈骗分子盗取微信账号,并利用特殊软件进行语音处理;人性上,骗子冒充孩子的老师以高辨识度的语音形式借一笔不大不小的钱,这是经典的“老板向员工借钱”案例。诈骗过程环环相扣,破案难度同样可预料,家长们被骗的10万元钱,有相当几率,一去不返了。

  直到周老师自行承担了所有人受骗的损失。这退还的10万元,闪着金子一样的光芒。

  法律上,周老师是毫无疑问的受害人,个人信息泄露、微信账号被入侵,带来一系列的人际关系折损和信用损失。她如同路边无辜的建筑工人,歹徒行凶前从她手头抢夺劳动工具当作凶器;正是这名工人,得知凶案发生后第一时间以自己菲薄工资抚慰遇袭者。这里外全是“义”,不是“义务”的“义”,是“道义”的“义”。

  防骗常识全民普及若干年,这上当的二三十人都是傻子吗?当然不。哪怕有可信的语音信息背书,换一个其他关系的朋友,大多数人恐怕还是会选择直接通话、二次确认。但这一次,“求助”者偏偏是老师。在这对世间最微妙的关系里,老师之请,大多数家长回应前莫不深思熟虑。2000元的数额经过诈骗者好好算计,既不会小到让家长觉得“帮了和没帮一样、显不出自己慷慨”,又不至于大得让一般家庭掏不出来。老师难得开口,这是多好的拉近距离的机会,当机立断转账是人之常情,转得慢了,这份犹豫、这份怀疑,都是“举手之劳”的减分项。

  这道理,家长明白,暗暗咽下;周老师也明白,才咬牙背住这从天而降的10万元黑锅,不辜负家校间暗流翻滚的脆弱信任。其实哪怕周老师痛快声明,同情大家遭遇、全力配合调查,受骗者最后一分钱追不回,又关她什么事?正因周老师脸皮薄,仅仅脑补个别糊涂家长可能有的“都赖你”的怨怼让她坐立难安,唯有代诈骗者受过,以事实上的不公平,换取家长内心感受的公平。

  师者,君子;何止君子,简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澄明通透。那么,那些欣然收下周老师转账的人们呢?我只管取回我被骗的钱,哪怕这骗局与她无干、哪怕她力有不逮,谁管它洪水滔天?(记者沈静文)

编辑: 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