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第29个全国“土地日”聚焦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

2019-06-25 15:31: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6月25日消息(记者刘飞 李凡)今天(25日)是第29个全国“土地日”,主题为“严格保护耕地 节约集约用地”。今年全国“土地日”的海报中展现了这样一个景象:在一只饭碗上有一片耕地,但耕地的很大一部分被楼房占据。所展现的就是“饭碗田种楼,口粮从哪来?”这一问题。

  耕地保护不仅要保证面积数量

  从5月下旬开始,随着小麦陆续成熟,河南由南向北迎来收获季。河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截至目前,河南省实际耕地面积1.2227亿亩,超出国家下达目标192万亩;实际保护永久基本农田1.0223亿亩,超出国家下达目标17万亩。

  据介绍,河南采取了管控性保护、约束性保护、补救性保护、倒逼性保护、激励性保护和惩治性保护——“六重保护措施”,以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河南省自然资源厅耕地保护处处长李中伟介绍:“如通过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产生的节余指标以‘增减挂钩’方式报批用地,‘增减挂钩’审批规模从2016年的2.7万亩增加到2018年的11.23万亩。用地保障方式由原来的依靠新增逐步向盘活存量转变。”

  据介绍,近两年来,河南省推进土地利用管理突出问题集中整治,消除违法存量和历史欠账。目前,累计消化处置不实耕地7.3万亩,盘活利用城镇空闲土地36.8万亩,清理处置违法用地6.9万亩,归还拆旧复垦欠账指标29.6万亩,以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我国人多地少。“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持在15.46亿亩以上”的表述今年再度出现在了“中央一号文件”当中。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副主任郧文聚表示:“在我看来,把永久基本农田落到空间上的意义非常大。因为过去往往说耕地红线想到的是18亿亩面积这个数字,这很重要。但是,在我们这么大的国土空间上,这个规模落在哪里是完全不一样的。从东南到西北;从水源丰沛到没有水;从可以连续耕种到一年最多种一季,差别非常大。所以说,耕地红线更是一个布局的概念。各个市、地方不能把粮食安全寄望于别的地方,得自己担起责任来。”

  除了布局外,耕地质量也很重要。

  郧文聚指出,“我们现有的优质耕地、高质量的耕地基本上是在城市边上,一旦城市、工业发展了,占用的可以说都是优质耕地。但是,补充的耕地就不可能在城边去补了,就到了远处。这样就存在怎么样既保住生产能力又保住对资源条件利用的问题。这必须得好好计算”。

  永久基本农田是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不得占用的耕地。郧文聚表示,永久基本农田不仅有生产功能,其本身的生态功能也不能降低:“研究表明,农田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跟森林、草原、湿地相比还是比较低一点的,它生产比较单一,没有多样性。但是,我们中国必须研究农田生态系统它的生态功能问题。”

  从生态功能来看,永久基本农田是自然生态特别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湿地、绿地、景观等多种生态功能。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并不是给建设发展上“紧箍”,而是重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布局的要求和机会。

  走进“存量时代”向哪里要发展?

  位于广东顺德的广东工业设计城如今聚集了全球8000多名设计师,为广东乃至全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工业设计服务。而在10多年前,这里是个老兔毛纺织厂。该项目在2009年1月17日正式开园,启动区占地面积4.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

  说起当初的转型,该工业设计城工作人员介绍:“当时很多制造业面临倒闭,本地产业架构要转变。当时当地察觉到工业设计是个很好的切入点。因为,本地有很多家电制造业,但是,在当时本地并不能很好地提供工业设计服务。”

  2010年6月29日这里被认定为综合整治类“三旧”改造项目,进一步盘活闲置物业,减少浪费。

  建设用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司副司长杜官印表示,从建设用地数量上看,我国建设用地的总规模很大。从建设用地结构上看,多年来年度工矿仓储用地供应在建设用地供应总量中占比始终在20%以上。从产业形态上看,传统产业正在转型,生产性服务业日趋活跃,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兴起。他指出目前的产业发展要求不能光盯着新增建设用地:“这种传统工业的转型,生产性服务业的活跃,实际上都对产业用地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的这种产业的发展,不能把所有目光简单地寄托在新增建设用地上面。我们必须把优化建设用地结构,提高效率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杜官印指出,推动存量建设用地再开发要更加注重规划,统筹规划,并且,更多地从片区角度制定:“由于存量建设用地开发里涉及的主体比较多,必须在规划过程中更注重和产权主体间的互动,规划的操作性、实施性才能更强。存量建设用地将来的规划应该更多地从片区的角度来制定。通过片区的开发可以更好地平衡小片区内产业用地、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开放空间等。”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实施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等。一些地方也实施减量规划、“三旧改造”等,倒逼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

  从城市发展上来讲,郧文聚指出,目前对地下空间的有效利用还不够充分:“我们做得最好的也不过是地下50米以上的浅层地。那就是说,下面还有50-200米的空间我们并没有用好。城市空间也应该构造成为生态空间。地下、地上,城市功能、生态功能兼顾,一些生态空间也在朝着立体化发展,要科技走在前。”

  郧文聚表示,从大的生态账来算,划算。

编辑: 杨璇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