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宣城推进交通重点项目建设:大交通助力大发展

2018-11-26 10:36:00来源:中国宣城网

  初秋九月,大地广袤,沃野葱茏,充满生机。穿行在宣城大地,处处弥漫的是火热的气息。在“两站”项目站前广场上,工程车、运料车穿梭不止;在商合杭高铁的施工现场,建设者们昼夜施工,连续奋战;在宣十路改建项目的公路上,工人们正趁着中午路面温度最高的时刻,摊铺沥青路面……

  这是全市一个个备受关注的交通重点建设项目场景。今年以来,我市继续以“交通建设提升年”活动为抓手,持续推进交通重点项目建设,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的立体化大交通建设齐头并进,全市交通建设掀起了浓墨重彩的大热潮。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交通建设已完成投资37.57亿元,占年计划的72.3%。而随着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我市一步步建立完善,我市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也愈发底气十足。

  综合枢纽整合“零距离”

  由鳌峰东路转卜村路再至龙川路,远远的便看见“宣城站”三个朱红色的大字,站房的造型像个扁扁的“宣”字,远眺之下,端庄而又不失精致。这就是7月27日新启用的一座崭新的火车站——宣城站东站房。

  “老宣城站已经满足不了城市的发展需要了。”市铁路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王宏伟告诉记者。基础设施差、空间狭小、交通拥堵,这些是老宣城站和汽车站多年来饱受市民诟病之处。由于市区原有的火车站汽车站不能满足群众出行和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市政府早在2010年便制定了“两站搬迁、三站整合”的发展规划。

  从分散的单体车站整合成综合交通枢纽,2014年11月,新汽车客运总站动工,2015年,新宣城站开工建设。“单体车站到客运枢纽,不仅仅是面积的增加、体量的提升,更是功能的飞跃,以前是两个分散的单一的火车、汽车运输,现在两站在一起形成了集火车客运、长途客运、出租车、公交、货运物流中心多位一体的交通体系。”王宏伟告诉记者,“两站”的建设直接打开了城市对内大循环、对外大联通的快速通道,拓宽了宣城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的新空间。

  走进新宣城站的候车室,宽敞明亮的大厅各种指示牌、显示屏、监控设备、信息化设备一应俱全,卫生、消防、照明、空调设施等设备都全部提档。乘坐手扶电梯来到二楼候车厅,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包小裹的行囊,候车区内显得热闹却不拥挤。

  新站房为线侧平式站房,总建筑面积约为12600平方米,候车大厅4170平方米,采用“上进下出”的流线客流组织模式。新候车厅分上下两层,座位数是1530个。

  而宣城新客运总站,便位于新火车站东站前广场南部,总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总投资2.7亿元。目前宣城客运总站已进入最后的施工阶段,预计“两站”站前广场施工完成后便可投入使用。

  与此同时,记者了解到,老火车站搬迁完成之后已经移交给建设单位,开始拆迁作业。未来宣城站西站房(即高铁站),将在老火车站旧址上拆迁建设。预计,西站房将于2020年建设完成,并通过15米宽跨线旅客进站天桥将东西站房连接。

  “等全部完工后,市民的出行体验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王宏伟介绍,新宣城站站区届时会实现与铁路客运、公交、出租无缝隙“零距离换乘”,从而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方便旅客出行。

  水陆并进打通“大动脉”

  9月13日上午10点,在商合杭高铁站前十六标宣州段,工人们正在进行紧张的施工之中。虽然夏季以来持续的高温天气,但商合杭高铁站前十六标每天都有140多名施工人员顶着烈日忙碌在制梁架梁现场,以保证工程有序推进。

  商合杭高铁全长794.55公里,其中宣城至湖州南段新建128.78公里,芜湖至宣城段70.69公里利用皖赣新双线工程,设计速度350km/h。高铁下行与长三角沪苏湖高铁、宁杭高铁、沪杭高铁形成互通,被誉为“华东第二通道”,一旦建成通车将是我市有效联系长三角的重要交通干线。

  “目前商合杭高铁站前十六标段各项工作正稳步推进,宣城段路基土石方工程、架梁工程已基本完成,我们将力争工程能够按时按质完工。”中铁六局党工委书记石瑜告诉记者。而与此同时,宣绩铁路与商合杭并行段也已提前开工。

  随着高速铁路网的陆续展开,我市也将从过去依托公路直接跨入到县县通高铁的时代。记者从市铁路办获悉,除了商合杭高铁外,设计时速250公里的杭黄高铁预计年底建成。里程113公里的宣绩高铁力争将在年内开工,宣城至镇江铁路已完成项目预可研设计……

  “这一系列高铁一旦建成通车,不仅将加速我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还将为我市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发展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带来利好。”王宏伟表示,杭黄铁路、商合杭高铁等,都将进一步打通我市对外发展的“大动脉”,促进我市与长三角城市的紧密互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强化与相邻城市的“同城效应”。

  除了高铁,近年来我市在“水路”交通建设方面也不断发力,作为我市通往“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水上快速通道和唯一通江达海的水运通道——水阳江,这条历史上的全程通航河流,曾经商旅交通频繁,粮货漕运发达,是我省江南水运网的主干线,更是我市的水运主通道。它干流全长120公里,自南向北流经我市绩溪、宁国、广德、郎溪和宣州。

  而近几十年来,随着水土流失造成的航道淤浅,加上船舶大型化的发展,水阳江航道通航里程不断萎缩,通航时间越来越短。通航能力不足,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大宗货源企业发展的一块“心病”。水阳江航运开发迫在眉睫。

  因此,水阳江宣州综合码头工程和水阳江航道整治工程成了重中之重。据了解,目前,水阳江航道整治工程航道疏浚基本完成。小河口桥全部完成,船闸工程完成66%,土方疏浚和抛石护岸已完成。而水阳江宣州综合码头工程一期工程已完工,开港在即,届时宣州综合码头将成为宣城高新区乃至全市的物流、货物集散、仓储配送中心,对完善我市综合交通体系、缓解腹地运输压力起到重要作用。

  高铁四通八达,航道通江达海。随着水陆交通重点项目齐头并进,从公路到水路,立体式的大交通,让我市打开了通往外界的大门,也打通了对外发展的“任督二脉”,不仅疏通了整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脉络,也将更有利于吸引苏浙沪资本和产业的梯度转移。

  织密路网畅通“内循环”

  9月10日上午,宁国市万家乡大龙村,老魏农家乐负责人魏忠义,正准备将客房里洗干净的床单被套抱到小院里晾晒,这时他的手机响了,一看号码归属地是浙江常州,魏忠义笑着告诉记者,肯定是那边的市民打电话来订客房。果不其然,电话里,客户打算预定两间客房,除此之外,客户还特意叮嘱魏忠义这次是一家四口人一起来度假,让魏忠义准备两天的农家土菜。

  入夏以来,老魏的农家乐迎来了一拨又一拨前来旅游的人群。“村里道路的拓宽和改善,为我们的旅游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两年的旅游情况来看,路修得越好,前来旅游的游客就越多。”一年前,在宁国市万家乡大龙村,这里的路还是羊肠小道,坑坑洼洼,常常“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别说开车,就是骑摩托车也要小心翼翼。

  魏忠义告诉记者,过去由于村里道路仅3.5米宽,不但大客车开不进来,连小车在路上会车都比较困难。周末和节假日虽然也有游客前来,但是车不好开,道路严重制约了大龙村的旅游发展。2017年4月,村里将原有路面加宽,并修建成水泥混凝土路面,这大大提升了当地整体形象,让村里的旅游业驶上了快车道。“现在大巴车能够直接开到家门口,游客越来越多,很多村民也开始在家门口自主创业了。”如今在大龙村,和魏忠义一样从事农家乐的家庭如雨后春笋般的越来越多,农民们的收入也越来越多元。

  一条条整洁平坦的水泥路在乡野间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一辆辆绿色环保的城乡公交车穿梭往来,安全便捷……不知不觉中,“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感叹已成过往。近年来,我市“四好农村路”的建设,让农村民众出门有路,抬脚上车,摆脱了出行难、致富更难的困境。

  从交通通道到交通次枢纽,回眸近几年,我市从打通内循环开始,织密交通路网,惠及城乡百姓。放眼广大农村,条条平坦的水泥公路联网成片,架起乡间最美的彩虹。三年来我市累计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29.2亿元,建设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和县乡道升级改造工程3742公里,二、三级以上公路基本覆盖全市乡镇,4.5米以上水泥路覆盖所有建制村,3.5米以上硬化路覆盖86%的村民组,极大地改善了农村通行条件。

  记者还了解到,目前我市又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皖南川藏线”、3A级景区最后一公里等部分旅游公路建设,力争在年底打造一批旅游路、产业路、扶贫路。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曾经的宣城地图上,几条干线公路清晰可见,而现在宣城交通反映在地图上,国道、省道、县、乡公路纵横交错,皖赣铁路、商合杭高铁穿市而过,条条大道犹如一张密实的蛛网,紧紧地罩在了多彩宣城的大地上。铸就客货“大枢纽”、打通铁路“大动脉”、建设江湖“大港口”、构筑公路“大网络”,宣城交通建设四通八达、水陆并举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本网记者 徐文宣

编辑: 汪称

宣城推进交通重点项目建设:大交通助力大发展

初秋九月,大地广袤,沃野葱茏,充满生机。穿行在宣城大地,处处弥漫的是火热的气息。在“两站”项目站前广场上,工程车、运料车穿梭不止;在商合杭高铁的施工现场,建设者们昼夜施工,连续奋战;在宣十路改建项目的公路上,工人们正趁着中午路面温度最高的时刻,摊铺沥青路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