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安徽篇》江淮潮涌,勇闯争先

2019-07-24 21:59: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合肥7月24日消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特别直播:《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安徽篇》江淮潮涌,勇闯争先。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70年来披荆斩棘,砥砺奋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70年,是不断创造伟大奇迹、彻底改变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70年。

  70年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直播《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带您一起走遍祖国大地,重温历史,对话未来。

  第三期特别直播《江淮潮涌,勇闯争先》,我们来到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安徽省。

  今天,请您跟随我们的声音“导览”,一起回顾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安徽省的沧桑巨变。

  习近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征程上,我们还要继续搞好改革开放,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我们在这里重温当年的改革,续写改革开放的新篇。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一行驱车来到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下麦田、进农家,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巨大变化,使广大农民看到了走向富裕的光明前景,坚定了跟着我们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对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和经验,要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小岗村 郭如亮摄

  这里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这里是一片希望的田野。世世代代以农为本,祖祖辈辈勤劳耕耘。1978年11月的那个寒夜,小岗村农民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包产到户。这一敢想敢干的举动,让小岗村尝到了久违的丰收味道,更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新时代的江淮平原,又在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18位小岗村村民签下生死状,以一纸大包干契约,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小岗村也因此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

  习近平:按手印,那是贴着身家性命来干的一件事,但是,没想到,它变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声惊雷,从此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标志。

  习总书记视察小岗村时,与大包干带头人和致富带头人面对面交流,勉励大家继续推进农村改革,担当全国示范。当下的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正充满信心带领村民奔向更广阔的致富路。

  2012年底,小岗村制订了《村庄规划》,确定小岗村的发展定位是以现代农业和旅游服务业为主导,创建国家级农业示范区、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2015年7月8号,安徽省土地承包经营权第一证在小岗村颁发,不仅有安徽省统一的土地承包合同编号、地块编码,还附带了完整的“宗地图”,土地信息一目了然。

  2016年,小岗实施“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去年,小岗村先后成立旅游、新能源等8家公司,以控股、参股、合作经营等方式发展集体经济。当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到1020万元,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

  

大包干带头人领取首次集体资产股份分红 郭如亮摄

  现在,央广记者梁明星正在小岗村采访。在节目之前我们交流的时候,她跟我说,她在小岗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年轻一代小岗人和新小岗人已开始接班,他们继承了前辈“敢为人先”的精神。新小岗人为农村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力,使新农村建设呈现出新活力,开创出“三农”工作的新局面。新在哪呢?比如,咱们经常听说“互联网+”,而“互联网+大包干”这个项目,一听就是小岗村当仁不让。此刻,央广记者正在小岗互联网+大包干体验中心,我们马上来连线梁明星。

  这个“互联网+大包干”体验中心位于小岗村著名的改革大道旁,非常显眼。在这个中心的体验馆展示厅,记者看到展示架上的以健康养生为主打的系列品牌农副产品,都是当地产的,有全谷物面条、大米、红薯粉丝等。全谷物面条五颜六色,生产这种面条的小麦是当地的小麦品种,它的优点是软硬适中,口感好、品质佳,达到了欧盟标准。

  展示厅最吸引记者注意的是几块印满了二维码的展板,每个二维码就是一家农户的网点。负责这个项目的小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辉告诉记者,小岗村每家每户的门口都贴了一个二维码。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打开的页面是一个相同的农产品销售网站,陈列的也都是小岗村各类农产品,点击就可以直接购买。这就是小岗村正在推行的“互联网+大包干”乡村赋能项目。

  王辉说,农产品销售利润率不高。以前,农民开网店要交押金、打广告、付流量费,成本很高、成交不多、周转较慢、挣钱不易。后来,村里建设了农产品销售网站,全村农户都接入了网站,通过网站个平台销售自家产的农副产品,这个网站也在平台上推出了80多款本村农特产品。农民不光可以卖自家产品,还可以卖平台上的全线产品,甚至安徽全省的农特产品,销售效率、效益都大大提高。网店开通运行一年来,有的农户销售收入达到了两万多元。

  “互联网+大包干”这种在“互联网+”概念下创造出的全新农业生产、销售模式就是这样创新了销售渠道,助推了农民增收。

  敢闯敢试,正是江淮儿女的性格特质,是深植安徽改革开放事业的精神基因。了解了小岗村的沧桑巨变,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大别山特困片区县之一的安徽省金寨县,地处大别山深处的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16年4月24号,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脱贫攻坚工作。  

  习近平:我这次专门到花石乡大湾村来看看。我们今天坐了一个半小时飞机到合肥,坐汽车到金寨,再坐一个钟头汽车到这里。我主要就想了解一下我们农民、农村这方面的情况,特别是我们一些老区、贫困地区农民现在的生活怎么样。

  1929年桂花飘香时节,共产党员罗银青以金寨民歌“八段锦”曲调填词,创作了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此后,这首歌随着人民军队的脚步传遍大江南北。

  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又是三年过去了,如今的大湾村都有哪些变化?

  今年4月,央广记者刘军在金寨县蹲点调研采访了半个月,爬山涉水、进村入户,用声音记录了一个个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精彩瞬间,展现了一幕幕老区人民攻坚克难的感人画面。我们一起来听刘军采制的录音报道:《待到八月桂花开》。

  

俯瞰金寨县希望小学,容纳千人的校舍是大山深处的明珠

  《八月桂花遍地开》朗朗上口,传唱几十年。歌里唱的正是大革命时代大别山区的火热生活。金寨县位于安徽、河南、湖北三省交界处、大别山区腹地,全县几乎村村有桂花。《八月桂花遍地开》是县歌,桂花树是县树。金寨还是中国第二大将军县,走出过59位开国将军。这半个月时间,我就生活在金寨,我蹲点采访的第一站是金刚台山脚下的金刚台村。

  4月初,村里第一个现代化制茶厂准备投产。门前正在翻修道路,村里的扶贫队长王德正忙着检查施工进度。

  王德:上个礼拜就应该浇好,风雨交加还打雷。

  跟王德一聊才知道,他原本是国家电网安徽公司一家下属企业的副总,两年前,作为安徽第七批选派帮扶干部下派到金刚台村。刚来的时候,就思考带领村民致富的办法。他和村两委商量,又召集村民一起研究,大伙都觉得村里有种茶传统,有茶园底子,种茶叶是个好路子。但是一没资金,二没经营管理经验,三缺销售渠道,要做成产业困难不少。王德发挥自己的优势,请国家电网安徽公司帮扶,公司决定无偿帮助金刚台村建设一座现代化制茶厂。

  王德:我们这儿的茶是高山茶,茶质比较好。我们现在就是要做一个当地的品牌,引进一个知名企业,带动一批茶叶大户;再新增和改造一千亩茶园,致富一座山村。

  4月13号,新茶厂建成。村里引进县里一家茶叶公司负责生产和销售,这家公司的董事长陈明松带我参观了生产线,整条线只要七个工人,满负荷运行,一天能制干茶一千斤,消耗鲜叶四五千斤。按这个产能,全村现有的鲜叶产量根本不能满足需求,所以现在还只是小批量生产。

  陈明松:价格我们计划是好茶四千块钱一斤,中等的两千,普通的三四百。我们准备搞扶贫茶、爱心茶,专门收贫困户的鲜叶,单独核算成本,去掉加工费、包装费,利润全部返给贫困户。

  “张传峰,现在你们那个手工小野茶卖到什么价位了?”“还是四百,清明后的两百多,谷雨之前的就是一百多。”

  在汤家汇镇红军街,八零后残疾人张传峰正在给想买金寨手工小野茶的外地客户报价,报完价,他又忙着打包给客户发快递。他每天下午根据客户需求挨家挨户收购农产品,第二天上午再给客户发货。他家在汤家汇镇竹畈村河坪组,靠养羊起家成了小老板。五年前,他借了一万块钱,买了22只小羊羔,当起了“羊倌”。

  张传峰:技术不行,死了几只,镇里面农技中心找了技术人员帮我指导。2015年下半年羊增多了,镇里面给我搞了创业贴息贷款十万元,到2016年下半年羊发展到五百多头。

  一下子,他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羊司令”。2016年,他又养了2000多只黑鸡和300多只鸭,当年就赚了12万。养殖规模扩大了,销售又成了问题,出现卖难。他说,必须改变传统销售方式。

  张传峰:电商前辈给我们讲先从微信做起,走到哪里拍到哪里,你养的鸡啊鸭啊,喂的什么粮食,放的什么环境,放到网上去。通过微信慢慢就自己销售一空,然后我就帮着人家卖,挣一点差价。品种就慢慢变多,农村逮的小河鱼、蜂蜜、干菜、粉丝,我们收来经过简单的包装。

  生意好了,他就在镇上红军街盘下两间门面房,每间镇里给了一万块钱补助,还有连续5年的房租补贴。

  他的店里除了卖自家农产品,还帮其他贫困户卖蜂蜜、土鸡蛋、黑毛猪肉等。通过网上网下两个渠道,去年,他和生意伙伴帮助100多户贫困户卖出了100多万元的农产品。

  张传峰:我们现在还有个团队,就是这街上电商团队,经常下乡去收贫困户的东西,比方说一头猪一个人卖不了,我们就团队来分销。

  山路崎岖,流水淙淙。地处马鬃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脚下的花石乡大湾村也是我这次蹲点印象深刻的地方。走进大湾村,就看到绿树翠竹中掩映的一幢幢小楼房和老房子,恍如世外桃源。看到我来了,村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余静就带着我去村民汪杰家调研。

  

大湾村今貌

  “汪杰,目前游客的收入有多少?去年几月开始的?”“十一开始的。”“那过年前呢?”“那段时间还好,一个月搞小万把块钱。”

  大湾村属于重点移民安置区和高寒山区,尽管自然风光秀丽,但鲜有人知。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曾视察这里。余静介绍说,经过几年努力,乡村旅游已经见效益了。

  余静:这几年回来搞农家乐的大户都是过去在外面。我们马上搞的漂流项目源头就在这个地方,漂流一旦干起来以后,不仅带动村集体的经济收入,也能带来更多的游客。

  “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借着红色旅游热,大湾村还吸引了一家茶叶龙头企业入驻,打造一体化茶叶产业链。余静说,习总书记来村里时,村里还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174户415人,现在是32户44人。

  余静:我们在围绕老百姓增收,也在考虑打造一些景点出来。今年我们搞了一块集体土地入市,盖了大概有一百多间的民宿群,这样有大批量游客来的时候就能真正留下来了。

  

安徽脱贫攻坚三年减贫人口和贫困发生率

  从记者的报道里,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老区人民在脱贫攻坚伟大征程中的不懈努力。统计数字显示:去年,安徽省18个贫困县摘帽,725个贫困村出列、72.6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前年的2.22%降到0.93%。今年,安徽省将确保9个贫困县全部摘帽、6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40万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岳西县青天乡老鸭村村民汪先平(右一)和家人在新家前合影。上图是汪先平家原来居住的老房子

  这里是世界第一台VCD、第一台仿生搓洗式洗衣机的诞生地;这里创下了多项世界或中国科研纪录:研制出了世界首款人工智能翻译机、中国首台特有体验交互机器人、厚度只有0.12毫米的世界最薄玻璃、中国第一台专用同步辐射光源;这里是全球量子通信研究的最前沿。这里是安徽,新时代的创新高地!

  从扬帆起航到击水中流,从百业待举到硕果满枝,勇气和闯劲,贯穿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安徽发展的历程。

  习近平: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发展的新阶段,所以现在就必须有新的动能来推动我们的发展。这个新的动能主要靠创新,再有就是使我们国家整个的创新的这个含量要大为提升,不是仅仅走别人的老路。因为你到这个块头,这个能力了,如果在科技方面、创新方面还是靠外面,也是不可持续的,所以我们是在开放的情况下,我们要抓自主创新。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强调,要充分发挥科技大省和合肥作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的优势,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下好创新“先手棋”。他希望安徽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创造美好前景。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视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观看了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成果集中展示。在智能语音展区,他看完全球领先的智能语音技术让机器“能听会说”“能理解会思考”的演示后表示,十分看好智能语音技术在多语种翻译、服务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3年后,智能语音又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此刻,安徽台记者孙玲娟正在合肥的“中国声谷”体验最新的人工智能产品,感受人工智能对生活的改变。现在我们就来连线她。

  “中国声谷”,也是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这里目前汇聚了超过600家人工智能企业。

  2016年4月2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莅临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刚走进科大讯飞展区,电视屏幕上便出现了央视主持人康辉和李瑞英的模拟欢迎视频。语音技术让两位央视主播的声音十分逼真。现在,经过研发团队的不懈努力,这项技术比总书记视察时更加成熟。不仅声音更逼真,而且图像能够配合演示人员做出点头、摇头、张嘴等各种动作和表情,甚至连口型也可以精准对应。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借助讯飞核心的语音合成、图像处理以及机器翻译等人工智能技术,虚拟主播也是成为了“网红主播”,未来,新闻播报、唱歌、主持、二次元等虚拟主播将会具备更多的技能。

  

中国声谷

  除了智能语音,“中国声谷”的企业还创新研发了很多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的人工智能产品。比如说,你不方便对着电脑打字,又想上网怎么办,“中国声谷”入驻企业“咪鼠科技”带来一款能听话、会打字的语音鼠标,就是上网的好助手。这个鼠标每分钟能输入400字,看电视、购物、查询、上网一句话搞定。

  再比如,你想出国旅行,但是外语不太好。那我身边的这台可随身携带的翻译机就有了大用处。这款3.0版讯飞翻译机支持多语言互译,覆盖近200个国家与地区语言,支持普通话与58种外国语言即时互译,新增了多个翻译语种,支持老挝语、波斯语、乌尔都语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翻译,以及汉语普通话与维吾尔语、藏语的即时互译,此外,还支持粤语、四川话、东北话、河南话四大方言与英语的互译。

  正是因为智能语音技术,让这些机器能听会说,能理解会思考,所以现在不管是在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它们都在被广泛的运用。截至目前,在讯飞开放平台上,开发者总量超过100万,总应用数超过65万,累计终端用户数24亿多,日均总服务量47亿次,这相当于平均每一个中国人每天都要使用三次。总的来说,智能语音已经完全融入了我们的生活,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特别直播《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正在进行,欢迎您的收听。

  刚才记者在报道中也提到了,要说安徽的创新,就不能不提位于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6年4月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科大近代物理系了解实验室科研总体情况。在自旋磁共振实验室,中科院院士、中科大教授杜江峰告诉总书记,年轻的科研团队中,有一半来自科大少年班。习总书记称赞道:“后生可畏啊!”

  就在小岗村人以“闯”劲按下红手印的同一年,在中国科技教育领域也发生了一件开先河的事情。1978年,中科大少年班正式创建,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成为改革开放初期“科学的春天”的一支报春花。

  “1978年1月16日,中国科技大学正式向中科院呈交《关于试办预科班的报告》,提出“招收二十名左右智力非凡的青少年”。最终录取的21名少年组成了中科大第一届第一期少年班,他们平均年龄14岁,最小的只有11岁。”用声音记录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充分发挥科技大省和合肥作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的优势,打好创新牌。

  从中国第一台窗式空调、中国第一台微型电子计算机、世界第一台VCD,世界第一台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获得磁场强度全球第二的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到安徽省主持或参与完成的“墨子”“悟空”和“天宫”等重大科技成果。众多原始创新成果现在已经成为安徽最闪亮的名片。

  “5、4、3、2、1,点火!”

  2016年8月16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位于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主持研制的全球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灼目的烈焰中完成发射。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中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我们能够在原来领先的方向继续保持领先,在原来跟国外有差距的地方迎头赶上。

  

潘建伟在实验室

  我国在量子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科技界的瞩目,英国著名的科学新闻杂志《新科学家》以封面标题的形式报道了中国取得的这一成就并评价潘建伟团队说:“中国科大——因而也是整个中国——已经牢牢地在量子计算的世界地图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但英国人并不知道,中国的量子计算科研在起步阶段却是步履维艰。

  潘建伟回忆说:九十年代初,当时可能每个科研项目大概经费只有十几万,所以开展那种跟国际上竞争的实验研究是非常困难的。

  1996年,潘建伟赴奥地利留学,师从量子实验研究的著名学者蔡林格教授,当被问及梦想是什么,潘建伟回答说:就是能够在中国,建立一个像你这个实验室一样的,世界一流的量子光学实验室。

  这就是潘建伟心中的“中国梦”!今年6月底,安徽科技创新“一号工程”——全球在建的最大量子信息实验室主体结构封顶。潘建伟感到非常欣慰:在安徽省的支持之下,在高新园区正在建设量子创新研究院,这方面的进展是非常好。

  

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效果图

  改革开放推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这种良性效应正在安徽呈现:2017年,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揭牌;2018年,全省生产总值登上3万亿元台阶。安徽省科技厅资源配置与管理处副处长钟海斌:1988年,安徽高新技术产业才1000万多一点,到2018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安徽这些年科技创新为什么能取得显著成效?是因为安徽素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传统。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已成为安徽最闪亮的“名片”。

  

安徽研发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

  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创新的强大引擎。创新是安徽最为宝贵、最具优势的遗传基因。创新已经成为驱动安徽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展示安徽美好形象的“金字招牌”、体现安徽时代发展的鲜明特色。

  今年4月,占地面积150亩的“安徽创新馆”在合肥正式开馆,这是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这里汇聚了安徽省的最新科技创新成果:量子隧道、人造小太阳、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满满的科技感与未来感。安徽创新馆如同“原子裂变”般在巢湖岸边闪烁着动人的光芒,迸发出无限创造力。

  

安徽创新馆

  安徽,已经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创新高地。

  安徽,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千百年来,江淮大地、江河湖泊滋养了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给新时代的安徽人民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如何保护好这片土地,让下一代也拥有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2011年,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在新安江流域启动。新安江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和推动下进行的。早在试点伊始,习总书记就指出:“在这个问题上要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浙江、安徽两省要着眼大局,从源头控制污染,走互利共赢之路。”试点的整个过程,是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一步步去实践的,它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皖浙大地的生动写照。

  目前,新安江流域第二轮试点正在深入推进中。新安江流域试点实施8年来,总体水质为优,达到Ⅱ类地表水标准,试点环境效益逐渐显现。历经两轮试点,总投入36亿元,终于使得皖浙两省交界断面的水质恢复到Ⅱ类水质,千岛湖营养状态出现拐点。而在皖浙两省断面水质检测全面合格的同时,黄山还顺利拿到了补偿金,这部分资金只能被用于新安江流域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优化、流域综合治理、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投入。

  

新安江山水画廊

  现在,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有了那些新变化、新进展?

  在黄山市的新安江延伸段。这里以前是新安江边一个脏乱差的岸堤,通过试点推进,如今已经变成了一个公园,成了市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为了推进试点开展,黄山市确实做了很大努力。

  黄山市人均耕地不足一亩,许多家庭“靠水吃水”。为了修复水质,黄山市拆除了6000多只网箱、37万多平方米养殖水面,近4000万元产值退养,3000多渔民“忍痛割爱”。全市关停淘汰企业170多家,拒绝污染项目180多个、涉及投资160亿元,对新安江干流和支流102个入河排放口全部进行截污改造。全流域综合治理累计投入126亿元,大大超过39.5亿元的总补偿资金。

  黄山市用“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推进生态保护,完成了横江、率水等新安江上游16条主要河道的综合整治,疏浚和治理河道123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0多平方公里,增殖放流76次共7000多万尾鱼苗。

  同时,黄山还在全省率先开展农药集中配送。全市通过设立垃圾兑换超市、发放“生态红包”等一系列“微改革”,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环保热情。

  

黄山生态美超市

  通过出台“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规范试点资金使用”“区县断面水质考核”等70多个规范性文件,黄山市建立了到边到底的目标管理机制。形成了“县乡村一体、上下游联动、各部门配合”的责任落实机制。这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操作办法被誉为“新安江方案”,写入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入选“中国改革十大案例”。

  

黄山丰乐河综合治理

  黄山市通过一件件具体工作做好水文章。这些年,黄山市的休闲养生、摄影写生、徽州民宿等全域旅游新业态蓬勃发展。“四个一”产业方兴未艾:“四个一”,第一个是“一杯茶”,去年茶叶综合产值突破130亿元,出口额占全国12%;第二个是“一瓶水”,培育引进矿泉水、纯净水项目,着力打造百亿元产值的水产业;第三个是“一尾鱼”,去年泉水鱼综合产值1.4亿元,带动近4000名群众脱贫,实现“草鱼变金鱼”;第四个是“一路景”,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特别是乡村旅游,全市七成以上的村庄参与旅游服务,10多万农民从事旅游相关产业,人均年收入超过万元。

  黄山市的改革、试点经验引起安徽省和全国其他省市区的关注,新安江跨流域生态补偿的“样板”正在走向全省、全国。在新安江试点的基础上,安徽省出台意见,决定全面推广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经验。提出到明年,全面推行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建立新安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完善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全面推广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机制。还提出建立健全重点领域生态补偿机制,涉及公益林、湿地、耕地、环境空气质量、重点生态区域等多个方面,“新安江模式”正在安徽全省开花结果。

  

安徽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良好的效果,让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不仅写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还在全国很多地方推广开来。以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为范本的 流域上下游横向补偿机制 试点工作,已在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河北、天津、陕西、甘肃等省市区逐步推开。

  新安江的水波把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经验“荡漾”到全国各地,泛起层层波澜。现在,我们告别新安江的粼粼波光,踏入一条波澜壮阔的母亲河——淮河。

  5个大型水利枢纽,30多个水库,20多个行蓄洪区,是千公里堤防工程,淮河已经成为一条高度治理的河流。

  刚刚我们跟随着央视的纪录片,走近了赫赫有名的王家坝。老话说,“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这是一片自古丰沃的土地,也是一片水患水灾不断的土地。以往频繁的抗洪抢险,让千里淮河第一坝——王家坝成为国人心中淮河水情的晴雨表、媒体聚焦的风向标。

  淮河一千公里,最多灾多难的400多公里河段在安徽境内,19项治淮工程有14项在安徽。治淮70年,人最重要,精神最重要,是人民的力量改变了这条河。

  

蚌埠五河公路大桥今昔对比

  2016年开始进行的引江济淮工程沟通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是我国跨流域、跨省重大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和综合利用工程。

  李锦斌:我宣布,引江济淮工程正式开工。

  2016年12月29日,随着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一声令下,“引江济淮”工程正式开工。这项工程被称为安徽省的“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以城乡供水和发展江淮航运为主,兼有农业灌溉补水、生态环境改善等综合效益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工程的启动,意味着安徽人50年的期盼终于要成为现实。工程供水范围涉及安徽、河南两省14市55县、市、区,整个工程由“引江济巢”“江淮沟通”“江水北送”三部分组成,输水线路总长723公里,工程预算总投资912.71亿元。

  目前,引江济淮工程进展顺利,重要控制性工程陆续动工。前不久,引江济淮江水北送段首个地表水厂——亳州地表水厂项目主体结构完成,预计明年可以投入使用,日供水量可达20万吨。届时,这里将是皖北地区最大,国内自动化水平最高的地表水厂。中建一局亳州市城南地表水厂项目负责人常龙杰:它建成之后,可以连续168个小时不需要有人值守,它一天的处理水量可以供整个亳州市的日常用水,还能有30%以上的余量。

  截至目前,引江济淮工程已开工36个项目,河渠工程已开工一半以上。引江济淮这一安徽人民期待了半个世纪的“超级工程”一步步成为现实。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特别直播《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正在进行,欢迎您的收听。

  70年来,安徽坚定不移实施大开放战略,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推动开放型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从量到质的飞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开放发展的定位更加精准,姿态更加主动,舞台更加广阔。

  安徽与上海、江苏、浙江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交流合作源远流长。长三角有了安徽,扩大的是容量,打开的是大格局;安徽走进长三角,融入的是潮流,拥抱的是大未来。

  扬皖所长,主动作为。安徽作为长三角的重要方面军,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指示,努力当好长三角科技创新策源地、生态绿色后花园、产业发展生力军、对接“一带一路”西大门、能源供给大通道,共同下好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这盘大棋”。

  

合宁高速陇西立交桥段

  去年下半年,宣城、上海两地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互发全国首张异地办理营业执照,标志着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一网通办”全面投入运行,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按下了“快进键”。

  “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一网通办’综合服务窗口正式启用。”

  上午8点,随着宣城市政务服务中心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一网通办”综合服务窗口的开通,宣城市市长张冬云将上海市松江区市场监管局核发的上海市宣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营业执照交到了宣城企业家俞佺手里。随后,上海市也为企业家王桂松发放了宣城市工商质监局核发的宣城瑞梅医疗健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营业执照。宣城企业家俞佺在上海松江区有较多业务,在家门口就办好了上海的营业执照,让他省去了许多奔波之苦。

  俞佺:以前在上海办理注册企业,要到上海去办理,来来回回非常折腾。G60科创走廊‘一网通办’开通,为我们企业群众办事、创业,提高了效率,节约了企业的成本。

  G60科创走廊九个城市在长三角地区率先实行“一网通办”,线上在各地政务服务网开设“一网通办”栏目,线下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一网通办”综合服务窗口。企业、群众到异地办理营业执照,无需再异地来回跑,直接在当地政务服务网“一网通办”栏目注册或到当地“一网通办”综合服务窗口申请,就可以申领到营业执照。

  宣城市工商质监局调研员曹晓峰:过去是要自己跑去,要跑多少趟,可能时间还耽搁很久。现在的企业,就在宣城本地的窗口来提交材料,九个城市全部都是联网的,一天就能够办理,非常方便。

  G60科创走廊 “一网通办”,以跨城市证照审批办理为重点,提供区域性一体化受理、收件、查询、发证等服务,有助于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降低区域制度性交易成本,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按下了“快进键”。

  不仅如此,目前,长三角地区已有29个城市实现医保“一卡通”,覆盖了三省一市1200多家医疗机构,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门诊可以直接结算。已有超过5万人次享受了这种公共服务的普惠和便利。

  

安徽的GDP增长迅速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特别直播《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正在进行,欢迎您的收听。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一直以来,安徽医改都是全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排头兵。

  从2009年基层医改,到2012年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再到2015年全国综合医改试点省建设,安徽一直扮演着探路者的角色。

  从2013年开始,中国之声在安徽选择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样本,每年对这所医院进行持续追踪和样本观察,看医改给这所医院、患者带来的变化。

  这里,是一座村庄;这里,是一条大街;这里,是一所学校;这里,是一家医院。这里有困惑待解,十年,未来怎样改变?我是记者肖源,我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这里,是安徽省内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医疗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院长必须做的事,会顺利吗?明年,我将持续观察这里。来年的变化,将在明年的今天,为您呈现。

  门诊大楼里,比去年多了数十台挂号终端机。60岁的老倪患有糖尿病,每个月都要来安医大一附院做一次内分泌常规检查。

  患者老倪:把卡插进去,比如我是内分泌科,专家的号呢,有个纸条子。现在出来个条子。这个条子。

  2015年,安医大一附院想干的事情,能干成吗?明年,记者将持续观察这里。

  2015年4月1号,作为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单位的安医大一附院,有了不小的变化。这种变化,对老百姓来说,是积极的。医改的目的,最根本的,就是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2015年,在安医大一附院,挂号,不那么难了。

  就诊患者(大学生):昨天预约的,手机上有个自助预约。加他们的微信,就可以直接挂,然后你时间也可以就是能精确到一个小时。

  未来一段时间,资金是摆在安医大一附院面前的头号难题。明年,记者将持续观察这里。

  亚专科建设,配合多学科会诊,再辅以快速康复系统,这就是安医大一附院在过去的一年,乃至几年里播下的种子。普外科主任李永翔说:快速康复肯定是符合医改精神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让病人的痛苦减少,出院快,减少费用,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医改这个大舞台上,安医大一附院这个角色,会唱出什么样的腔调?明年,记者将持续观察这里。

  陈博:博士的时候是拿800一个月(津贴),现在突然讲,陈博,你一个月能拿5000多块钱,我现在觉得我太高兴了。

  这是2014年初,刚刚结束11年的求学生涯,入职安医大一附院的医学博士陈博,接受中国之声《十年这里》采访时说的话。五年之后的2018年初,他成了主治医师,刚刚过去的2017年,他作为副教授,在安徽医科大学带了第一个自己的硕士研究生。2013年做了科研处长的孙良丹,对这五年来医院的变化,最大的感受则是,在学术科研界,频频出现安医大一附院的名字。

  孙良丹: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弄的科学影响力排名,2014年是第六,15年是第五,16年是第二,17年变成了第一。

  医院各项事业热火朝天,刚刚过去的全国医院综合水平评测,安医大一附院参评的25个学科当中,有23个进入全国前一百强。最近,医院制定了一个“登峰计划”,在学科建设领域“高峰更多、高原更高”,简单点儿说,就是让医院的强势学科变得更强,用一流的学科平台吸引优秀的医学人才,提升安徽医学的综合实力,为健康中国、健康安徽服务。对安医大一附院来说,医院发展的路,还很长。

  

每万人医院床位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面孔频频亮相“中国好人榜”、“全国道德模范榜”,构成了令人惊叹的安徽现象。

  我这里有一份数据:“中国好人”安徽上榜总数连续十一年全国第一,全国道德模范安徽当选总数也是位于全国首位,全国文明城市上榜数量居全国前列。江淮大地好人荟萃、英模辈出,榜样的精神为新时代安徽的改革发展凝聚起磅礴力量。

  马鞍山市是安徽省第一个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城市,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在马鞍山市花山区“红袖标爱心助邻社”党支部。这个党支部的党员平均年龄为65岁,日常生活中,他们帮老助困、宣讲政策、调解纠纷,成为年轻人的好榜样。

  “她就爱抓着你的手,亲切得不得了。她把我女儿一样,我就讲‘你就是我老娘哎,我多个妈妈多好啊。’”

  在马鞍山市花山区矿院社区的百岁老人陈安茹家,老人坐在床边,牢牢地握住“红袖标志愿者”周圣清的手。老人家今年已经102岁高龄了,在她眼中,周圣清就像她的女儿一样。这对并无血缘关系的“母女”相识于十年前。从起初的一句问候,到之后放不下的牵挂,周圣清几乎每隔一阵子就来陪老人聊聊天、做做家务。

  热心帮老助困公益事业的“中国好人”周圣清今年已经78岁了,瘦弱精干的身体里似乎蕴含着无限的热情和能量。1991年从马鞍山市港务局教师岗位退休后,周圣清发动身边的社区老人成立了“夕阳红”晨练队和文艺队。团队建立起来之后,老人们又发挥各自特长,组成了志愿服务队,投身到邻里守望相助、社区文明创建、便民维修服务等多样志愿服务活动中,成为社区里最忙碌的“红袖标”志愿者。

  

周圣清

  周圣清:我们的爱心传递卡已经发出去1200多份,只要来了电话,我们马上及时分配、对号入座。我们队伍里有有医生、有教师,有工人、有干部,啥都有。就是说,居民有需求,我们能办到的一定上门。

  在“红袖标”爱心助邻社志愿者们的努力下,马鞍山矿院社区由一个治安欠佳、环境混杂的老旧小区变为居民安全感、幸福感满满的爱心社区。

  小区居民陆其琴:我很感动,经常能看到这些穿着红衣服的志愿者,即使大热天的也在巡逻,有了这些志愿者经常上门宣传,我们小区居民的整体文明素质也有所提高。

  2015年,马鞍山市首个老年志愿者党组——“红袖标”爱心助邻社党支部正式成立,支部19名党员,平均年龄65岁,全部是志愿服务队的骨干队员。党支部书记周圣清介绍说:仅仅靠我一个人来感恩党还是不行,百花齐放才是春,我总觉得,把老年朋友们团结起来,我们老年人能和你们年轻人一样步入了新时代,找出差距,有新担当,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周圣清的榜样力量点燃了马鞍山志愿团队的服务热情,每到夏季酷暑或冬季严寒,矿院社区的年轻党员就主动联系上周圣清,要求替换下年纪偏大的志愿者队员。

  矿院社区党总支书记潘红:“红袖标”志愿服务队的这些队员都是70多岁的老人,但是他们所做的一些工作确实是我们年轻人有时候都是做不到的,可以说他们是我们的榜样,能在矿院社区和周老师他们这个团队一起共事,我也感到非常荣幸,同时也非常感谢他们!

  “红袖标”爱心助邻党支部成立以来,已发现并及时处理辖区内治安维稳隐患近200个,悉心照料200多位65岁以上的困难老人。

  壮阔东方潮,江淮换新天。长江之畔、淮河之滨,一个传统农业大省,已然崛起为富有生机活力的新兴工业大省,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居前、发展势头稳健的省份之一。创新驱动正引领安徽走上后发赶超之路。一个昔日的产业承接转移地,正加速向原创成果策源地跃升。

  

安徽:从农业大省迈向工业大省

  改革蓝图已经绘就,冲锋号角业已吹响,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的嘱托,安徽各级干部群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更高层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工作的重要要求,创新引擎动力强劲,创新能力持续领先,从跟跑、并跑奋力迈向并跑、领跑。新中国成立70年的奋斗历程,就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征程,空前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正在凝聚起江淮儿女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磅礴力量。

  安徽人民正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干劲、坚韧不拔的毅力,咬定青山不放松,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把事情干好,争创更佳业绩、更大辉煌。

  听众朋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特别直播《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安徽篇到这里就要结束了。

  本期直播,监制:梁悦、孙叶;

  责任编辑:盛坚毅、崔天奇;

  撰稿:王利、张建亚;

  记者:刘军、张秋实、梁明星、孙玲娟、汪娜、程玲。

编辑: 徐鹏

《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安徽篇》江淮潮涌,勇闯争先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特别直播:《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安徽篇》江淮潮涌,勇闯争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