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生态”先行、“产业”紧随 巢湖乡村振兴路铺到老百姓“家门口”

2019-05-24 09:53: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巢湖5月24日消息(记者王利)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安徽巢湖市坚持“生态”先行、“产业”紧随其后,把乡村振兴的道路铺到了老百姓的“家门口”。

  生态美:为乡村振兴打底色

  生态,是乡村的底色。芳香四溢,数十个鲜花大棚排成一片。在三份村扶贫产业园,安徽紫园生态科技公司销售经理范德章看着满园的月季花,满心欢喜。

  

  畅游花海(央广网发 李斌摄)

  2018年,三份村扶贫产业园瞄准安徽市场空白,引进欧洲月季。“这块安徽的市场相对来说是空白的,销路也能解决,我们育苗15万棵,卖了有一半。”范德章说。

  此后,53座大棚建成,200多个品种的欧洲月季相继盛开,姹紫嫣红,成了范德章和当地老百姓心中最美的乡村底色。

  巢湖南岸,与三份村隔湖相望的槐林镇大汪村,是有名的渔网村。走进村口,一片绿意盎然,村口的木栈道、拱桥正在抓紧建设中,民居散落道路两旁,一片美丽富裕的新农村景象。“留白建绿、见空插绿,真正以绿净村、以绿美村。”当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大汪村将污水处理设施接入市政管网,完成雨污分流。“村子里的环境要搞起来,因为,生态是乡村的底色。”

  

  巢湖湿地风光(央广网发 李斌摄)

  巢湖湿地,是巢湖的绿肺,更是巢湖美丽的风景线。半晚时分,走进安徽巢湖槐林省级湿地公园,湖面波光粼粼,几只飞鸟掠过,夕阳西下之时,你仿佛能看见诗人所写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曼妙美景。

  槐林省级湿地公园主要位于巢湖南部的槐林镇,南岸湿地总面积约为193.96hm2。“我们以生态保护为中心,突出湿地植物,生物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完成了绿化植树湿地恢复、水禽栖息地、湿地栈道等工程建设。”槐林镇宣传委员汪圆圆说。

  

  槐林湿地(央广网发 张大岗摄)

  截止目前,槐林湿地已修复河滩芦苇人工湿地2000多亩,植树造林1400亩,培育自然植被1500多亩。汪圆圆说,“生态是我们最大的资本,这里会建一个观鸟台,就是因为我们这个地方生态好。”

  百姓富:为乡村振兴强基础

  “生态”先行,“产业”更要紧随其后,百姓富足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巢湖市槐林镇,是全国最大的渔网生产基地。在神龙渔具有限公司厂房里,小小的尼龙颗粒原料被拉成丝,工人熟练地在织网机前巡视、换料,多道工序后,尼龙最终变成一张完整地渔网。槐林镇宣传委员汪圆圆告诉记者,“全镇现有各类渔网企业400余家,镇上7万余人,渔网产业从业人员近3万人。”

  

  工作人员在制作渔网

  槐林镇靠近巢湖,附近很多人打渔为生,这里自古就有编制渔网的传统。在槐林镇大汪村,除了让人流连忘返的环境,有两件事让人印象深刻。其一,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会有比平常房屋更高大一些的瓦房;其二,还未进村,就先听到的机器轰鸣声。

  当地人告诉记者,瓦房是摆放织网机的厂房,声音就是织网机发出来的。在当地有一句老话:“织机一响,黄金万两”。

  2012年,村民汪乐华开始从事织网,在家里开了个小作坊。“那时候是小机器,没想到挺挣钱。”汪乐华说。此后,汪乐华的家庭工厂越做越大,织网机也从小机器换成了两台大家伙。“一年收入的话,一台机子就是10万多。”

  大汪村的百姓富了,汪乐华只是槐林镇众多从事渔网产业的一员。

  

  汪乐华家的织网机

  相关数据显示,槐林镇渔网具产品远销俄罗斯、非洲、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槐林渔网规上企业总产值达到40.7亿元。2019年又先后被确定为安徽省渔网产业集群示范基地、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渔网实行订单生产,对号入座后,销路畅达,几乎100%立即脱手。”汪圆圆说。

  扶贫路上,不能让一个人掉队。一些人富了,不能忘记贫困户。在推动本地扶贫事业发展的过程中,烔炀镇三份村扶贫产业园解决了40余人的就业问题,并保持每人年均收入25000元左右;带动贫困户就业10余人,贫困户在此务工每天有70元的收入。“整个产业园带动了100多户贫困户入股,每户年分红收益1000元左右”,烔炀镇三份村党委书记蒋和平说。

  

  修剪月季

  现在,安徽紫园生态科技公司销售经理范德章考虑的是,能够通过公司运营的示范,带动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后期的话,周边老百姓想自己种植的话,我们提供技术,让他们自己种,这样也能增加他们的经济收益。”

  文化兴:为乡村振兴凝动力

  乡村振兴需要培育文化之魂。在巢湖市黄麓镇有一所并不起眼的厂房,里面却“藏”有大名鼎鼎的粉蜡笺。粉蜡笺是我国著名的高档古笺纸之一,曾被用于书写圣旨,纸质平滑细密,富于光泽。不过,这一制作工艺最终却消亡了。巢湖粉蜡笺加工技艺传承人刘靖介绍,制作粉蜡笺有配料、拖染、涂布、砑光、洒金、木版水印等多道工序,“通过一道或多道工艺将手工原纸经过再加工,以得到或更加实用,或更加美观,或提高纸张的耐老化性能等。”

  

  粉蜡笺(央广网发 李远波摄)

  刘靖说,粉蜡笺的技术难关主要在于如何使纸笺在美观的基础上易于书写,并保证它的耐光性和抗老性。为破解这一难题,刘靖搜寻纸笺的历史实物及文献资料,并向专家请教。1997年,粉蜡笺工艺复活,并且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可。

  现在,刘靖每年的销售额在数百万元。刘靖说,乡村振兴文化是魂,没有文化的乡村是空虚的。“对粉蜡笺制作技术的探寻,就是对这种文化的追寻。”

  刘靖的工厂现在有20多名员工,对于年轻技工,他会亲自教他们制纸上色、手绘描金,耐心细致地将核心技艺传授给他们。他还带着纸笺加工的相关知识走进大学课堂,向大学生传授纸笺加工技艺。“乡村振兴需要推动文化振兴,这个事得有人做,”刘靖说。

  

  粉蜡笺制作

  为了凝聚乡村振兴的文化动力,近年来巢湖市确立由市、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担任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负责人的领导队伍;成立巢湖市立“巢”头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下设“巢”人学“习”宣讲队等6支特色志愿服务队,整合262支以老党员、新乡贤等为主体的志愿服务(支)队。“我们成立42支‘文艺轻骑兵小分队’,开展文化惠民服务的同时培训文化人才;整合民歌队、腰鼓队等群众文艺队伍,在乡村学校成立‘银屏雅韵’、‘ 梨园学戏娃’等少儿戏曲社团,全力打造面向农村的‘没有围墙的大学’”,巢湖市相关负责人说。

编辑: 赵家慧

“生态”先行、“产业”紧随 巢湖乡村振兴路铺到老百姓“家门口”

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安徽巢湖市坚持“生态”先行、“产业”紧随其后,把乡村振兴的道路铺到了老百姓的“家门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