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宣城宣州区:腊八节后年味渐浓

2019-01-14 16:52: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宣城1月14日消息 元月13日,是传统的腊八节,走在宣城市宣州区的大街小巷,年糕糍粑已摆上了摊位,对联年画到处可见,农村的老艺人正在为龙灯、舞狮、旱船表演做准备.....
  年近了,宣州人的生活也热闹起来,虽然电视里的节目丰富多彩,但留在记忆中的大鼓书声,依旧让人怀念;在外忙碌了一年的人们,也是因为“年”,又将回家团聚。
  年糕来了,年也就近了
  1月7 日上午,在宣州区朱桥乡油炸社区张强的年糕厂,他外出送货了,他的父亲张三林在厂里照看。高大的厂房里大部分的地方都是用来晾年糕的,在生产区,工人们正忙着做年糕,热气腾腾,米香四溢。张三林招呼记者来尝尝,刚做好的年糕入口软糯,却不粘牙,一番咀嚼后下肚,口中觉出一丝清甜。
  张强的年糕厂每年十月底开始生产,一直到忙碌到年前。每天早晨七点多,工人就开始干活了。按照一定比例搭配好的米,经过48 小时的浸泡后磨成米粉,再放入木桶之中,进行高压蒸。蒸好的米糕不能太熟也不能夹生,再由机械挤压成型。生产出来的块状年糕,需要放在簸箕上自然晾干,第二天才能拿出去卖。
  年糕年糕,寓意年年高!虽然现在可能一年到头都能买到年糕,但很多宣州人还是愿意在年底买年糕吃。当看到市场里开始大量地销售年糕,似乎也感受到年近了。
  虽然现在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但年糕这一传统食品依然很受欢迎。对于宣城人来说,吃年糕的方式也有很多种。可以简单地放在蒸锅上蒸,也可以切成片后和青菜一起煮汤;口味偏重一些的,还可放上辣椒和肉丝炒着吃;又或者煎熟后做红糖年糕……
  在经历了一年的忙碌与辛苦后,用丰收的稻米做出犒赏一家人的家常美食,充满着丰收的喜悦。
  大鼓书里,是欢乐年味
  在向阳办事处,76岁的徐延国老人虽然已是满头银发,但只要说起皖南大鼓书,立刻精神矍铄、声音响亮起来。
  50 多年前,刚刚20岁的徐延国就跟着自己的堂叔学习说大鼓书。“我堂叔那时候在皖南一带很有名气,还得过大鼓书的奖。”徐延国老人说,那时候他跟着在外表演的堂叔收收钱、看看书、学习说唱。徐延国从小就喜欢民间艺术表演,“玩狮子”“跑旱船”“皮影戏”都玩过,大鼓书也学得很快很好。那些年里,徐延国还演过《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颇受人们喜爱。
  1977 年起,在文艺表演“百花齐放”的年代,徐延国开始了表演大鼓书。那时候,四里八乡经常有人邀请他去表演,过年过节时表演更多。
  徐延国至今仍记得,1980 年春节期间,他应邀到宁国港口镇文化站说大鼓书《月唐传》,每一场近40 分钟,一连说唱了几个月的时间,从正月里说到了早稻收获的季节。那时他每天上午在家干农活,中午吃过饭后坐火车去港口镇,晚上就在镇文化站的大厅里亮开了他那别有韵味的大嗓门。那是一段他特别愿意回忆的日子。
  后来,由于工作的问题,徐延国并没有一直从事大鼓书的表演,但他没有放弃大鼓书。偶有闲暇时,他还是会自己在家中敲敲鼓、说唱几句,出门在外时嘴里也总爱哼哼唱唱。“一生不贪财富贵,只求技艺乐人心”,这是徐延国用来形容自己的一句话。
  “英雄来自心和胆,雄心壮志要坚强。官东做出此榜样,他给宣城增了光……”这是徐延国老人自己编写的皖南传统大鼓书《赞官东》,2017 年,徐延国应宣州区戏剧家协会的邀请,参与宣州区“戏曲进校园”的活动,在宣城市区的多所小学表演皖南大鼓书。他略带沙哑的嗓音,让孩子们领略到皖南大鼓书的魅力。
  虽然小时候只上过三年学,但有了这么多年学习、表演大鼓书的经验,徐延国这些年创作了《中国好人雷经广》《安徽好人方有瑞》《全国道德模范官东》等皖南大鼓书节目。他告诉记者,自己今年又创作了一个关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节目。
  龙灯舞起,盼平安团圆
  再过些天,梅允生就要和村民们一起迎回今年春节期间用来表演的龙灯。和宣州一些依然保留有春节舞龙灯习俗的村子一样,舞龙灯是正月村里最重要的事。梅允生是宣城市宣州区向阳街道河北村村民,龙灯表演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几乎是村里每年春节的固定民俗活动。“这是平安灯,一年一次,到时候会挨家挨户地表演,寓意保一方平安。”梅允生说。
  “正月初四祭龙,正月十五化龙。”梅允生告诉记者,正月初四当天,会在村里有一个集中表演,那是正月村里最热闹的时候,锣鼓喧天、鞭炮轰鸣,附近的村民都会前来观看。随后十几天里,热闹的表演会在各个自然村里巡回。按照以往的习俗,化龙的日子应该是农历二月二,但是因为现在人们生活越来越忙,龙灯的表演时间也缩短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当天,化龙之后这一年的龙灯表演就结束了。
  梅允生介绍,龙灯会的表演除了两条龙灯外,还有两只狮子,另外还有大鼓、花灯、醋盆等。两条龙灯包括一条老龙和一条小龙。小龙有9 节长,但老龙并不是每年都一样长。在有闰月的年份,老龙是13节,没有闰月的年份是12 节。在村民们看来,舞龙灯这个已经传承几百年的民间习俗,其中有很多寓意平安、丰收的元素,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河北村参加龙灯会表演的班子有近200 人,大部分是本村的村民。“光是舞龙灯的就有50多个人,这些都是自愿参与的,参加的人还要自己出钱。”梅允生说,自己小时候就喜欢看着大人们舞龙灯,十几年前他自己开始参与组织村里的龙灯会,虽然平时在外面工作,但是到了腊月,迎回了龙灯后,很多在外做生意或者打工的村民都回到了村里,会为了春节的表演先排练排练。
  梅允生说,以往村里表演的龙灯每年都是由村民自己扎制,但是由于之前会扎龙灯的老人已经80 多岁,现在已经没有人会了。现在的龙灯都是在外地制作,新式材料制作的龙灯也更利于大家表演。虽然扎龙灯的手艺没能传承下来,但龙灯表演还是在一代代接力着。在河北村龙灯会表演班子里的近200 位村民里,从10 岁到80 岁不同年龄段都有,在外地上大学的大学生过年回家也会参加舞狮子的表演。这让54岁的梅允生颇感欣慰。(宋本金  曹 庆)
编辑: 赵家慧

宣城宣州区:腊八节后年味渐浓

元月13日,是传统的腊八节,走在宣城市宣州区的大街小巷,年糕糍粑已摆上了摊位,对联年画到处可见,农村的老艺人正在为龙灯、舞狮、旱船表演做准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