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柳暗花明“出版+”:中国出版业的“突围之路”——安徽出版集团报道(中)

2018-01-10 08:24: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合肥1月10日消息(记者孙叶 徐鹏 张宣剑 张秋实)“我没有听见翻书声,我只听见北风的呼啸声。”一位诗人这样写道。寒风凛冽,报纸已经倒下,同样作为纸媒的出版业,会不会冻僵在冰天雪地的冬季呢?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584家出版社,总印数90亿册(张),年末库存65亿册(张),刚过去的2017年,有数据表明,年销量小于5本的图书,占全部图书品种的近三分之一。

  迷茫之中,依然有浮现的彩虹亮光。“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现在,就让我们随央广网记者的报道,从中国出版业的领军企业——安徽出版集团的最新动态中,感知中国出版人是如何寻求“突围之路”,是如何在“出版+”的新天地里活出新生活。

  出版界长“腿”了

 
五千年文博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颇具诗意的人生设计,往往难以两全,但如今,在安徽出版集团的行业版图上,却实现了。

  杨金海,安徽太湖五千年文博园总经理,去年3月走马上任,之前他刚刚从淮南市委政策研究室调到出版集团

  

  创建五千年文博园的,是太湖县当地的一位奇人——从小从事烙铁画手艺的朱林寿,靠着烙铁画出口赚下的第一桶金和对艺术的痴迷,投资5亿多元,建起了让所有到过游客都叹为观止的“艺术殿堂”: 园内汇集了百万余件中华瑰宝,琳琅满目的传统艺术品应有尽有。特别是根雕园更令人目不暇接,这里的上万件藏品组成中国最大的根雕艺术展馆。每个栩栩如生的木雕都选用名贵的荔枝木、鸡翅木、金丝楠木、红豆杉、榧木雕刻而成,仅5吨以上的巨型根雕就有1000多件,有多项获得世界吉尼斯之最,万件作品无一雷同。大幅的《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清明上河图》木雕,放在任何一个大城市,必定会引起轰动。

  

  朱林寿曾想以一己之力,托起自己的“五千年文博梦”, 但由于重建设、轻运营,加上管理不善,一度陷入困境。很显然,一个人的文化力量,托不起如此厚重的文化旅游项目。

  2016年5月30号,安徽出版集团与安徽太湖县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由双方投资共建的安徽五千年文博园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此外,安徽出版集团还将着手整合太湖县的花亭湖景区资源、禅宗文化资源,进行一体化开发。许多人或许不知,太湖是中国佛教禅宗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全国佛教协会老会长赵朴初的家乡。

  记者想,如若出版社能把朱林寿造园造梦的传奇写成畅销书,一定会对文博园的旅游产生推波助澜的效应。这里的每一个游客,实际上也是出版业内容的载体。

  安徽出版集团组建的安徽文化旅游投资集团,除了在太湖投资外,还在金寨、泾县、绩溪县、怀宁县,谋划实施了一批重大文旅项目,包括2个5A级景区、5个4A级景区。

  安徽红色文化、徽文化、佛教道教文化熠熠生辉,当文化和旅游相遇,出版界,必定可以“长袖善舞”。

  拆了“围墙”的校园

  

  “‘自然’这个词用英文应该怎么读?跟我念,‘nature’……

  坐落在大山深处的安徽宣城宣州区新田镇山岭村小学,就象是山野中的“孤岛”。其实“孤岛”并不“孤”,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操场上,孩子们在嬉戏打闹,教室里,三年级学生王磊和几十名小伙伴端坐着,一起聚精会神地盯着黑板前的屏幕。通过特色在线课堂的方式,孩子们接收到了宣城市优秀英语老师李岑带来的小学英语展示。

  如今,在宣城市,这种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乡村孩子享受到了优质教学资源,同时,也山里的孩子跟城里孩子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在他们之间搭起了一座知识之桥。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安徽出版集团时代新媒体出版社着力打造的智慧课堂项目。

  

  “我们用教育出版与技术应用相结合的方式,首创了交互式的课堂体验。”时代新媒体出版社社长阮怀伟凝视着办公室门前那张“全省‘165061’运营分布图”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已经为安徽省16个市、300多所学校、40余万名师生提供持续的服务,形成“矩阵式管理”。此外,应用物联网技术研究、基于翻转课堂模式开发的“时代e博?智慧课堂”系统,已在合肥、宣城、铜陵、灵璧、金寨等地的34个班级常态化应用。

  教辅材料出版一向是各个出版社的“重头”,许多出版社也因此躺在教材的“温床”上过着看似舒坦的日子。不未雨绸缪,犹如夏天光知歌吟不知储物的知了,一旦秋风吹起,日子也就到头了。

  阮怀伟表示,在教育信息化的优化迭代过程中,智慧课堂无疑是现阶段的“首选”,它可以由过去线上点对面的教学模式,向点对点的教学模式转变。在智慧课堂上,每位老师和学生都有一台内嵌智慧课堂交互系统和所有教材及资源的系统,通过软件实现云和端、师与生的互通。

  智慧课堂系统不仅有推送课件资源、同屏讲解、发起分组讨论、快速抢答等功能,还可以实时反馈智能测评,“学生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向老师请教,老师则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

  2017年9月,通过验收,安徽成为全国第9个所有县、区均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省份,这其中,也凝聚着安徽出版人的一番辛劳。

  数字出版的“n次方”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年底坐上了国内少儿出版界数字出版的“第一把交椅”。

  “我们实现了‘两个1’的目标。一是从去年5月到年底收入突破了1100万元,二是线上用户人数突破了100万。”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新媒体事业部主任田龙颇感自豪,从开始的忐忑、“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每天上线2万多人,每天实时收入万元以上,其中既有艰苦,更有甜美。“没想到能‘n次方’增长,这就是互联网带来的魅力。”

  田龙说,着力打造的读者服务平台已初具规模,平台已包含时长1000小时的音频,覆盖150余种图书,2000余万册印量。

  打开手机上的APP,对着时下最畅销的图书《小猪佩奇》背后的二维码“扫一扫”,不仅能听到看到图书内容,甚至还有原汁原味的英文原版声源。

  通过这种方式,更为重要的还是起到了“精准定位用户”的作用。

  

  过去出版社出书,书一旦交到读者手上,就像断了线的风筝,谁买谁看,最终的归宿怎样,是被主人当做宝贝放进书橱,还是很快就进了废品收购站,出版社一无所知,更不要说根据读者口味,在新书出版上“春江水暖鸭先知”了,库存书堆成山的现象也就能够理解了。

  数字出版带来的大数据,可以精准到每一个读者,田龙说,“以教辅图书为例,用户扫码上传后,我们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处理,可以有针对性地分析用户需求及使用特点,后期研究后有针对性地出版新的教辅。”田龙认为,这样不仅用户数量能够快速增长,海量的数字资源也会同步叠加。大数据显示,销往阜阳地区的教辅材料呈现出跟其他地区不同的状态,英语线上资源使用情况明显比其他地区。实地调研人员最后揭开了“谜底”:原来阜阳地区留守儿童多,作业带回家没人下载辅导,现在出版社正在考虑为这一地区孩子提供能够自己下载的方法和途径。

  对每年出版上千万册图书的安徽出版集团来说,由数字出版带来的大数据,成了一座值得深挖的富矿。

相关阅读:打开中国窗户:中国出版业的“文化自信”——安徽出版集团报道(上)

编辑: 汪称

徽版皖韵

“我没有听见翻书声,我只听见北风的呼啸声。”一位诗人这样写道。寒风凛冽,报纸已经倒下,同样作为纸媒的出版业,会不会冻僵在冰天雪地的冬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