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广播媒体创新盘点
随着我国广电行业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中国广播业2011年在广播、电视两台合并的趋势下稳步前行。同时,随着私家车进入普通家庭,广播收听人群结构也发生了明显改变,另一方面,网络广播、手机广播、微博广播等新兴广播传播方式也改变着广播的受众结构。2011年,中国广播人坚持创新办广播,开门办节目,使得广播节目在内容和传播手段上都实现了新突破。
“中国之声”:打造中国第一新闻广播
从2008年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频率“中国之声”不断创新与变革,实现了国家电台主频率从新闻综合广播频率向纯新闻广播频率的转变。2011年,“中国之声”再次创新节目内容和形式:以专一做新闻、专业做新闻为己任;以促政通谋人和,搭建党和政府同人民大众之间桥梁为己任;以追寻真相,推动国家、社会、公民进步为己任;以追求真理,构建主流价值观为己任;以服务大众,坚持人性、人本、人文为己任;以声音记录中国,建设国家级声音档案为己任。
以“中国之声”贯穿全天的《央广新闻》为例,改版后的《央广新闻》以半小时为单元,用第一时间(When)、第一现场(Where)、第一人物(Who)、第一真相/背景(What)、第一评论/解读(Why)五个子栏目来分类新闻内容,用新闻5个W来组合重点关注角度,让新闻5个W协同作战。另外,改版后的“中国之声”每半小时设置两档“此时此刻”,集纳最新消息、媒体和网络热点热议、生活服务提示三大类即时内容。
另外,“中国之声”还在广播电视媒体中独创公益报时新形式,联合全国性公益组织,依托公益项目和公益行动,由公益名人进行公益报时,使“中国之声”整点、半点报时成为宣传公益事业的固定窗口,营造积极向上的公益环境,唤起人们践行公益。
整体而言,通过调整与创新,国家电台的新闻主频率做到了定位完善,形象突出,塑造个性,成为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中国第一新闻广播。
“经济之声”:探索市场化运作创新之路
201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二套节目“经济之声”以节目改版为龙头,推动了新一轮的改革浪潮:继续推进节目改版,更财经、更专业;打造“天”字头的节目品牌,使频率节目的品牌统一化;周一到周日节目全部打通,使节目品牌一致化;剔除一些相对零散的泛财经节目,使频率内容更加纯粹化。
以改版后推出的新栏目《天下公司》为例,这是经济之声在《天下财经》、《天天315》等栏目之后又一个“天”字头的节目。《天下公司》节目在每天的16:00~20:00播出,整合了这一时段原有的4个栏目,横跨午后、傍晚、晚间三个时段,且包含了下班时间的广播黄金时段,以期在晚高峰时段打造新的收听高峰。该节目深入到商业社会的核心元素——公司,围绕“公司”做文章,报道公司事、公司人,以资讯和言论搭建内容进行“滚动式”播出,通过对各种大公司、微公司、草根公司的全面解读,深入接触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推出的《天下公司》栏目采用了公司化的运作模式,在央广财经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旗下成立了《天下公司》节目工作室,以此来探索央广财经公司和“经济之声”频率如何联动,探索“经济之声”市场化发展的新路。国家电台的经济频率希望通过这次创新尝试,使节目工作室起到孵化器的作用,带动和探索用人机制、运转模式、激励机制、营销模式的市场化改革。
另外,为了加强节目的权威性,“经济之声”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强强联手,在《天下财经》栏目中共同打造《央广智库观察》专栏,由国经中心副理事长郑新立等国内着名经济学家和国经中心理事会成员解读经济热点问题。
国际广播电台:传统广播与新媒体并重的外宣排头兵
2011年年终岁末之时,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创建7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70年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坚持开放办台、改革立台、创新强台、人才兴台,作用日益突出、影响越来越大,成为我国对外传播的主阵地和排头兵。
2011年,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CIBN)正式上线运营。这表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已由传统媒体形态全面进入到以网络广播、网络电视为依托的新媒体业务格局。它是新媒体领域的国家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以多语种、多类型、多终端为特色,涵盖多语种网站集群、多语种网络电台集群、多语种网络电视频道和多语种移动服务终端等新媒体业态,向全球受众提供时事、政治、经济、文化、体育、旅游、社会和汉语教学等综合信息服务。国际台的创新将把CIBN打造成国家级外宣平台和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媒体经营平台。
“第一财经”:AppStore上的理财终端
2011年,上海广播电视台“第一财经”频率宣布其客户端软件正式登陆苹果应用商店(AppStore)。第一财经的听众可通过iPhone、iPad免费下载客户端软件,实时收听广播节目。
其实,这款“第一财经”广播的客户端并非传统意义的网络广播,它融合了资讯、互动、微博等当下最流行的功能,加强了及时性、互动性、浏览性,未来将打造成为适合投资者使用的财经理财终端。这款客户端软件并不是简单地把传统收音机“装进”iPhone终端,而是根据用户“碎片化”的需求,重新再造一个“移动终端”。外地听众不再受收听区域的限制,可以通过iPhone、iPad在全国任一地点收听频率节目,听众还可以实时浏览“第一财经”网站的精彩资讯,以及发微博与主持人进行互动。
可以说,内容创新和技术创新将成为支撑广播发展的两种重要力量,传统广播媒体走向新媒体领域也是未来的趋势。
地方电台:广播联盟合作走向共赢
2009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起成立了中国广播联盟,对增强国内广播界的沟通协调,加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实现共赢,打造中国广播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中国广播的社会影响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此影响下,全国省市电台也成立了形式多样的广播联盟,如:长三角城市经济广播联盟、全国环球旅游广播联盟、陕西广播联盟、内蒙古广播联盟、全国戏曲广播联盟。
2011年,这种广播联盟从形式上的联盟走向深度合作,使地方广播电台开始体会到合作共赢的甜头。
2011年,为纪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由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发起,全国17家援藏省(市)广播电台共同参与的《穿越西藏》大型联合采访取得了成功。
可以说,广播联盟化运作是现代广播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广播媒体长远发展的共同选择。地方广播电台已经开始意识到这种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011年,广播在传统媒体的突围和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面对新的媒体格局、新的竞争形势,广播创新与“转身”的任务依然很重:广播跨媒体传播、跨区域传播已经开始推进,但步伐依旧缓慢。进一步实现广播突围,中国广播在2012年任重道远。
来源:中国广告网 责编:孙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