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网 | 走进央企

创新之愿:世界南车看视野

2012-08-24 22:26    来源:中国广播网     打印本页 关闭

  创新之“愿”——世界南车看视野

  2012年4月,德国著名咨询机构SCI Verkehr 发布了“2010年世界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商新造领域十强”,中国南车跃居全球第一,其后四名依次是庞巴迪、中国北车、阿尔斯通和西门子;2011年,中国南车海外销售收入增长了160%,但同期的全球轨道交通市场仅增长3%左右。

  进入新的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迅速发展,跨国经营将成为世界经济舞台的主旋律,国家也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中国南车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中国南车的十二五规划中就明确提出,到2015年,海外订单的比重要达到企业年收入的20%以上。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主要靠三条线:一是在国家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借力国际并购等手段,加快公司海外布点,大力推进国际化经营,推动出口产品实现本地化生产;二是,公司海外贸易实现由买产品到“产品+服务”模式的转变;三是,加大科研力度,使公司产品力得到大力提升,在与国际同行竞争中取得优势。

  企业的国际化是当今经济界研讨的重要主题,中国南车总裁郑昌泓对此深有感触。

  说到企业的国际化合作,对于很多企业而言,恐怕更多的是引进国外技术的曲折经历。中国南车株洲基地国际化合作的历史要追溯到上世纪的50年代,中国第一代电力机车上就留有前苏联电力机车深深的烙印。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良好时,在那时,中国南车株洲基地依靠苏联专家的技术援助,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

  今天,株机公司的历史博物馆里,那些苏联专家在中国南车株洲基地工作的黑白照片,仿佛在诉说着那些年代久远的故事。

  “中苏交恶后,苏联专家一夜撤走,图纸全部带走销毁,文件也没有了,刚刚新生的中国电力机车事业几乎被扼杀在摇篮里!”

  随军南下后来担任株洲机车厂副厂长的李起林依稀记得,当年的株洲机车厂、株洲所的职工硬是用了很长的时间,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进行反向索图,才捡拾复原起那些工艺图纸。

  国际化合作,没有实力,将永远处于被动,这就是残酷的现实法则。

  经过20年的漫长探索后,中国电力机车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迎来了第二波国际合作的浪潮。

  80年代与法国8K车合作,90年代的引进日立技术,世纪之交与西门子合作生产DJ1交流电力机车,一浪接一浪,然而,我们始终是技术引进者,是追赶者。

  进入新的世纪后,如何改变追赶者的身份。

  “自2004年起,中国南车株洲基地受让引进技术生产和谐1型八轴9600千瓦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许多公司都是一套班子搞引进,另一套班子搞开发,但中国南车绝对是同一套班子两件事情,引进完了之后马上转到自主开发上来。如果还走以前的老路,就永远摆脱不了引进者的身份。”赵小刚举例说,正是通过这样的途径,通过第一阶段的引进,到2008年,在第二阶段株机公司、株洲所、电机公司三家单位密切协作就能共同自主研制和谐1型六轴9600千瓦电力机车了,而随后不到半年,完全自主研制的和谐1型六轴7200千瓦电力机车,一举摆脱了对外方技术的依赖。

  在延续了这种基因后,此后,无论是在株机公司的整车领域、株洲所的核心零部件还是电机公司的关键零部件等领域,均站在了世界同类技术的高地,有实力,在国际合作中、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才有话语权。

  在自身实力提升后,中国南车株洲基地三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即有密切协同,也有自身独有产业的单飞。

  如果说1997年,株机公司作为中国首家企业首次向国外出口电力机车,还只是我国同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一个“探路者”,那么近年来,中国南车株洲所属三家企业精彩纷呈的国际化进程,则犹如一道推动全球轨道交通发展的中国力量。

  2001年,株机公司电力机车成功进入乌兹别克斯坦,随后又获得了哈萨克斯坦的订单,不仅实现了中国电力机车“回娘家”的夙愿,而且实现了多次的增购。

  2011年1月30日,第七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都阿斯塔纳开幕。由株机公司量身订制的27台新型电力机车,在赛会举办地阿拉木图和阿斯塔纳之间1250多公里区间每天开行12班次,为亚洲各国家和地区的参赛选手以及观看亚冬会的游客提供出行服务。

  闻此消息,一些仍旧健在、经历过中苏电力机车引进时光的株机公司、株洲所的老员工唏嘘不已。

  2010年7月23日深夜,风光秀丽的大马首都吉隆坡,刚刚签下了近40亿元的马来西亚城际动车组订单的株机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徐宗祥不禁唱起了歌曲《水手》。

  在徐宗祥的眼里,在国际市场小打小闹不叫国际化,对相关市场精耕细作、以全方位系统解决方案赢得客户的持续信赖,实现国际市场由输出产品向输出技术、服务的升级,持续突破市场这才叫真正的国际化。他用了一个很形象的名字把企业的国际化比喻为——“蓝海“战略。而作为企业则要像水手一样,具备闯荡市场汪洋大海的素质。

  客户收到车辆后,如何保障正常运营?维护保养很重要。株机公司抓住这个商机,开创了我国同行业试水轨道交通领域维保业务的先河,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注册成立了南车吉隆坡维保有限公司,就如同将动车组的“4S”店开在了客户的家里。

  这样,一方面能有效发挥中国南车作为车辆研制商的技术优势,另一方面能为客户提供源源不断、性价比最优的车辆配件以及周到及时的维修保养服务。不仅能确保车辆以最好的状态投入正常运营,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所有车辆的使用寿命。

  作为整车企业,株机公司实现了由输出产品向输出“产品+服务”的产业升级。目前,中国南车正在世界范围内大力推广其子企业株机公司首创的“产品+服务”全新商业模式。

  而对于株洲所、电机公司来说,其国际化的路径则根据自身特点量身定制,既有部件产品则通过主机厂如株机公司、资阳公司等兄弟单位借船出海,也有自主出海搏击国际市场,也有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自主创新的全球视野,决定了企业的使命不是对国际标准的仰望,而是要把中国标准变成世界标准,否则,失去的是国际市场准入的话语权。”中国工程院院士、株洲所执行董事兼总经理丁荣军说。

  2011年,由株洲所主导起草的国际标准IEC62621《轨道交通 地面装置 电力牵引 架空接触网用复合绝缘子的特殊要求》通过IEC各个成员国的一致赞成,正式发布,这也是株洲所制订完成的第一项国际标准,对于促进中国高铁技术及产品的输出,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2012年3月15日,装载株洲所电气牵引系统的首批出口澳大利亚SDA1型交流传动内燃机车完成交付试验,完成了运行距离1800公里、牵引重量8000吨的铁矿石运输任务,强大的牵引性能、卓越的控制功能及稳定可靠的运用得到了澳大利亚方面的高度赞誉。

  株洲所下属南车时代新材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与美国GE公司合作,经过多年的深耕细作,南车时代新材成功撬开西门子、庞巴迪、阿尔斯通、GE等跨国公司大门,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向世界五大机车车辆制造商同时提供弹性元件的合作伙伴。

  受复杂海洋气候条件影响,澳大利亚近海铁路对机车心脏部件之一——大功率牵引电机的绝缘性、耐“盐雾”腐蚀性等有严格要求。

  为适应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近海铁路特殊自然环境,株洲电机公司专门研发了一款输出功率高达700千瓦的高科技大功率机车牵引电机。这种电机用特殊有机硅绝缘,能耐受240摄氏度高温,其技术指标位居世界领先水平。而使用的特殊耐腐蚀、密闭设计,使运行不受近海“盐雾”影响。此外,这款机车牵引电机通过新型齿轮传动构造、风路结构等核心技术,功率大而单位能耗小。

  据悉,这款高科技“海洋气候型”机车牵引电机得到了澳大利亚铁路装备企业的青睐,装备南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出口澳大利亚的交流传动型内燃机车机车,电机公司成功地实现了借船出海,在风电领域同样如此。

  2008年10月31日,对于株洲所来说,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株洲所下属南车时代电气收购加拿大上市公司丹尼克斯75%的股权,这是中国轨道交通行业首次跨国并购。

  并购丹尼克斯,除了看中其良好的技术基础、HDVC领域应用业绩等以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其具备IGBT的设计与制造能力。丹尼克斯并购近4年来,株洲所先后向丹尼克斯注入了资金、整改了产品线,在当前经济不景气、欧债危机的大背景下,丹尼克斯运营情况良好。

  2012年7月25日,在英国林肯当地,历经一年建设的南车时代电气功率半导体研发中心大楼落成。借助全球人才、市场及资金优势,株洲所成功实现了海外研发体系布局。

  令中国南车总裁郑昌泓欣喜的是,中国南车株洲基地海外项目的精彩纷呈,使得他在不到20天的时间内两度造访欧洲。

  离开英国林肯后的8月13日,他来到了安卡拉,与土耳其铁路、港口和机场建设总理事会负责人一道亲手签下了价值约4亿美元的安卡拉地铁车辆购销及技术输出建厂项目合同。

  根据合同,中国南车旗下株机公司将向土耳其输出地铁制造技术,并在当地建立工厂,招收当地人为员工,实现土耳其地铁车辆本地化生产。

  一些业内人士曾认真地比对,中国南车轨道交通产品与国际同行相比优势明显。首先公司产品种类齐全,机车、客车、货车、动车组、城轨地铁全面覆盖,具体到某种产品中也拥有比较齐全的谱系,如城轨地铁,中国南车拥有包括铝合金、不锈钢、碳钢等不同材质,A型、B型、轻轨,时速80—120公里,包括直线电机地铁在内的多个品种,能够适应不同的运营环境。此外,中国南车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在国外客户比较看重的交货期方面,公司拥有明显的优势。

  目前中国南车已经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巴西、马来西亚、香港等设立10家分子公司,还在十多个国家设立了办事处、境外售后服务点。

  “输出产品、输出服务、输出技术、并购国际企业、参与或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中国南车株洲基地的三家企业,用自身独有的创新精神,在国际蓝海市场中成为推动全球轨道交通发展的中国力量。

  来源:网络媒体走转改报道组

责编:安红丽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