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杭州12月4日消息(记者 王春然)12月3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良渚论坛”在杭州成功举办。主题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来自海内外的300余名嘉宾出席论坛。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央广网发 余杭区委宣传部供图)

为何以“良渚”名之?

锦绣中华大地,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孕育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

钱塘江北岸,浙江余杭之心,有一个曾经盛极一时而又影响久远的古文明中心——良渚。将历史向前推进5000年,古良渚人在此繁衍生息,良渚也由此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良渚文明在1936年首次被发现,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性特征,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在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被命名为“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早期文明的开始,其影响范围广泛,包括后来的夏、商、周等朝代。良渚文化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艺术等都对后来的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良渚文化的发现,打破了华夏文明的黄河起源一元论,并成为中华5000余年文明史的有力实证。在此之前,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学术界普遍认为距今约4000年左右的夏商时期。然而,良渚文化的发现,将我国文明史的起点提前到了距今5300年至43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使得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眼下,在这方土地上,古老的良渚文明正在苏醒,如耄耋老者,拨开历史的烟云,为今人讲述一段穿越五千年的文明史话。

良渚之于世界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给出的理由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今年7月6日良渚申遗成功整四年,也是第三个“杭州良渚日”。

良渚古城遗址的成功申遗,实现了文明定义的中国叙述,不仅提升了我国在世界文化遗产领域的地位,还有助于推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看,良渚文明的出现时间早于其他著名的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印度等,因此良渚文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成果不仅改写了中国历史,也改写了世界历史。

从文化层面上讲,良渚文化的发现,丰富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内涵。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诸多精美玉器,是中国玉文化史前高峰的遗产,也见证了阶层分化;埋藏地下、储量可观的炭化稻米,印证了兴旺的稻作农业,和手工业遗存共同成为社会分工复杂化的写照。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新的元素。

与此同时,良渚文化的发现,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良渚文化的出现和发展,展示了古代中国在城市规划、建筑技术、社会制度等方面的高度成就。这些成就不仅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范例,还为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与互鉴提供了有力支撑。

“看五千年中国来良渚”,在鲜花与芳草围绕间,追寻5000年前中华先民的文明足迹。申遗成功四年以来,良渚古城遗址及其所代表的价值逐渐被世人所了解。此次举办“良渚论坛”则是做好良渚申遗“后半篇文章”的重要举措,彰显了中国以开放、平等的姿态与世界对话的大国担当。

编辑:尚天宇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